843教育研究概论 题目
第一章:教育研究概论
1. 教育研究问题的基本特征包括 真实、未知、价值
2.教育研究按照研究情境可以分为 文献研究 田野研究 实验室研究
3.下列研究方法属于实证研究方法的有 观察 访谈 问卷调查
观察法、谈话法、测验法、个案法、实验法
4. 教育研究的主要功能包括 描述教育事实 解释教育现象 创新教育理论 预测教育发展趋势
5.教育研究需要遵循的主要原则有 客观 创新 理论联系实际 伦理
判断题
1.研究的目的取向的不同,可以将教育研究分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是指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实施的基本原理及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理论性研究,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基础研究探讨教育的普遍规律,阐明教育原理、教育目的、教育手段等问题,目的在于不断认识和理解人类的教育活动,把握其自身的活动规律,回答教育中的“为什么”,基础研究以认识为基本目的,以发展和完善教育理论为最高目的。
应用研究指为以解决当下的、实际的问题为目的的研究,研究通常指向现实问题。应用研究以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基本研究对象,将基础研究中的理论成果用于实践,以解决实际问题或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有用的知识、方法和经验,回答教育中的“怎么办”。
2. 依据研究范式的不同,教育研究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也称量化研究,是运用数学、物理等工具精确地描述教育事实,解释教育现象,以求发现普适性的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定量研究以追求科学化为特征,关注的是带有普遍性规律的教育现实,采用的手段是观察、测量、测验、调查和统计,关注的是研究的严密性、客观性、精确性和价值中立性。
定性研究也称质性研究,是指在尽可能自然的状态洗,通过对教育现象进行深入、细致、长期的观察、体验、调查和分析,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对教育现象的变化过程和变化原因进行全面分析、深刻认识的一种研究。定性研究以教育现实中的特殊问题为研究重点,追求的结果是“理解”与“意义”。
3.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本质区别在于数学化的工具的使用。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使用数学化的分析工具,这也是重要判断标准。具体而言,可以从研究方法(演绎、归纳)、研究目的(因果关系、属性本质;发现、理解)、研究过程(干预、自然;严谨、灵活)等方面进行认识。
就研究方法层面讲,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世界(被研究的现象)的方法。定性研究基于描述性分析,本质上是一种归纳的过程,而定量研究与演绎法更接近。从研究目的来看,定性研究者着眼于个体如何从自身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和现实,旨在理解教育现象。定量研究者着眼于发现、阐明客观事实,旨在确定因果关系、影响、原因,外显的行为结果是研究的焦点,研究主要依靠数据统计性分析。从研究过程来看,定性研究通常在自然情境下进行,而在定量研究中,行为和情境通常受到控制和操纵。定性研究一般不做前设假定,重视研究过程,通过收集资料并从资料中归纳概括形成结论。定量研究一般从研究假设出发,重视结果。
第二章 教育研究设计与实施
1. 教育研究始于 问题
2. 不是教育研究选题的基本原则 综合性
价值、创新、科学
3. 研究假设按照性质可分为 特定假设 一般假设 虚无假设
4. 在教育研究的诸多方法中,不存在绝对的“最优方法”,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首先取决于 研究目的
5.一般来说,调查研究的样本容量一般为总体的( 10% ),通常不少于( 100 )人。
6.要求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实验研究,且不能打乱原有教学单位”的抽样属于 整群随机抽样
7.以下关于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研究假设是待研究问题的预设答案
8. 研究假设的提出需要一个思考和判断的过程,通常经历以下哪三个阶段
1)思考分析 2)提出假设 3)表述假设
-----
研究假设就是待研究问题的预设答案。
实验研究和非实验研究假设一般是不同的。
实验研究中,研究假设即实验假设,通常是对课题涉及的主要因素(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预设,如因果关系假设、相关关系假设等。
非实验研究中,研究假设一般是关于课题研究观点的断言。
研究假设的提出需要一个思考和判断的过程,通常经历三个阶段:研究假设就是待研究问题的预设答案。实验研究和非实验研究假设一般是不同的。
实验研究中,研究假设即实验假设,通常是对课题涉及的主要因素(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预设,如因果关系假设、相关关系假设等。
非实验研究中,研究假设一般是关于课题研究观点的断言。
研究假设的提出需要一个思考和判断的过程,通常经历三个阶段:思考分析阶段。由于科学假设都只能源于客观事实或科学结论,因此要提出假设,就必须在提出假设之前认真而具体地去思考所要研究的对象,并全面分析相关的研究结论。提出假设阶段。通过对事物的分析和思考,特别是对问题发生原因的分析,结合已有的经验和教育理论,提出假设。表述假设阶段。即把提出的假设用恰当的、明确的陈述句形式简洁明确地表述出来。用陈述句形式是指不要用问句形式,因为假设是研究者对研究问题预先赋予的答案。
判断题
1. 变量的操作性定义是从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等特征出发来界定研究中变量的含义。 ☑️
2.研究者在选题的过程中都会遵循从研究主题到研究领域再到研究问题的逐步聚焦的思维过程。❌
研究者在选题的过程中都会遵循从研究领域到研究主题再到研究问题的逐步聚焦的思维过程。
第一步,确定研究领域
第二步,查阅相关资料,聚焦研究主题
第三步,界定研究问题
第四步,陈述研究问题
3.研究问题一般采用陈述句的形式出现。 ❌ 研究问题的具体陈述方式可以采用陈述句,也可以采用疑问句,不论采用什么方式,最为根本的是陈述的问题要能明确地阐述清楚研究什么。
4. 现有学生600名,利用等距抽样方法抽取50名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应以10为一个间隔选取。 ❌
现有学生600名,需要利用等距抽样方法抽取50名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将600名学生按照1到600相继编号,设置抽样距离为K,K为12(K=[600/50]),即按照12为一个间隔,选取样本,随机抽取一个数字,例如312,为样本第一个个体,接着按照312+12,312+2*12......选取样本,即第一个样本为312,第二个样本为324,第二个样本为336,第四个样本为348......以此类推,选取共计50个样本作为研究样本。
第三章 教育文献研究
1. 根据( 文献内容 )的被加工程度,可将文献分为 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
2. 学术专著、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会议记录、档案资料等属于( 一次文献
)。
3.检索工具书、题录、书目、索引、文摘、网上检索引擎等属于( 二次文献 )。
4.为了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最重要的工作是( 文献检索 )。
5.按时间范围,以检索课题研究的发生时间为检索的起点,按事件发生、发展的时序,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查找学术文献的方法是( 逆查法 )。
6. 文献综述一般包含哪些部分 前言 主体 总结 参考文献
7. ( 创新性 )不是内容分析法的特征。
8. 教育文献研究的价值体现在:
1)全面正确了解研究现状 ,确定研究领域和方向
2)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论证和方法
3)避免重复研究劳动,提高效益
4)拓展研究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
9. 文献综述撰写过程中要注意:
1)避免文献搜集不全,遗漏重要观点
2)避免文献阅读不深入,简单罗列,综而不述
3)避免个人观点在综述中占主体
4)避免避重就轻,故意突出自己研究的重要性
10.文献综述是根据需要,把收集到的反映某一时期内的研究发展状况、研究成果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分析而写成的综合叙述。 ☑️
11.主题检索是通过图书分类法的学科分类体系来查找文献的途径,适宜于检索某一类问题或某一学科领域的文献。❌
主题检索是按文献的主题内容进行检索,适用于有特定检索要求的情况,其特点是可以根据主题词将分散在各学科中与“主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全部检索出来,但主题词选用必须恰当、规范。
12.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包括建立研究目标或主题、确定分析类目和单元、进行量化处理三个部分。❌
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包括确定研究问题和目的、内容抽样、确定分析类目和单元、进行量化处理、统计分析五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