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恩斯与《就业利息货币的一般理论》(十一)》陈再明22、9、23
十一,《一般理论》一"萨伊规律″
十九世纪初,法国的经济学家萨伊(Jean Baptiste Say 1687一1832)提倡了″銷售规律″,否定生产品过剩。萨伊认为当某种产品生产过多,其价格必然下降,从而减少利润,使生产者减少这种产品的生产。反之,就会促进该产品的生产。自由竞争使各种产品的供给和需求趋向于平衡,便使资本主义的进行畅通无碍。
可是,"萨伊规律“能否适用于劳动市场的供需均衡呢?皮固和罗勃森都认为同样适用,工资高,欲找工作的人必多,反之则少。因此,工资高,劳动供给就会过剩,便产生失业。其对策,非降低工资不可。
凯恩斯则提出反论,如果一定有必要减低工资,反不如用通用膨胀的方法,让实际工资真正降低,这种作法才是聪明的。换句话说,保持名义工资的不变,但由于领来的货币工资因通货膨胀的发生,工人的实际收入也就被减低了。
并且,凯恩斯认为古典学派经济学犯了两个错误:其一,主张工资上涨以后,劳动供给就会增加。其实,劳动的供给即使有增加,工资的高低是不变的。其二,把劳动的需求看做固定的。其实。劳动的需求并非固定的,是非常有弹性的。
所以,凯恩斯主张在一定的劳动供给量之下需求反而小的时候,才会发生非自愿的失业。为消除这种非自愿失业,便有用公共投资或通过政府活动等人为的作法,提高有效需求的必要。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