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蘗禅师预言诗的考证
于黄蘗禅师预言诗, 该预言主要是清朝的各代皇帝的诗。 百度百科写的“《黄櫱禅师诗》是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大乘佛教高僧黄檗口述 ,当朝宰相裴休记录成书的一部推测国运的谶语诗作,收录在钟陵录。”这完全是扯淡。唐朝的人,写什么清朝皇帝的诗。其次 钟陵录是一本记录佛教修心心法的书,没有这段。
一.版本考证
1.1 中国预言七种
预言清朝目前网络上基本上使用中国预言七种(https://www.doc88.com/p-6184171920207.html#),此书出版于民国,已经是印刷体,号称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流出。



1.2 清稗类钞
民国出版的清稗类钞中也有对诗的讲解(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236181&remap=gb):
明黄櫱禅师有论本朝诗云: 注意此处写明了“ 明黄櫱禅师 "
日月落时江海碧,青猿相遇判兴亡。八年运向滇黔尽,二九丹成金谷藏。此言顺治。
黑虎当头运际康,四方戡定静垂裳。唐虞以后无斯盛,五五还兼六六长。此言康熙。
有一真人出雍州,鶺令原上使人愁。须知深刻非常法,白虎嗟逢岁一周。此言雍正。
乾卦占来景运隆,一般六甲祖孙同。外攘初度筹边策,内禅无惭太古风。此言乾隆。
赤龙受宠事堪嘉,那怕莲池开白花。二十五弦弹易尽,龙来龙去又逢蛇。此言嘉庆。
白蛇当道漫腾光,宵旰勤劳一世忙。不幸英雄来海上,望洋从此叹茫茫。此言道光。
亥逐无讹二卦开,三三两两总堪哀。东南万里红巾扰,西北千群白帽来。此言咸丰。
同心佐治运中兴,南北烽烟一扫平。一纪刚周阳一复,寒冰空自惕兢兢。此言同治。
光芒闪闪见灾星,统绪旁延信有凭。秦晋一家仍鼎足,黄猿运厄力难胜。用武时当白虎年,四方各自起烽烟。九州又见三分定,七载仍留一线延。红鸡啼后鬼生愁,宝位纷争半壁休。幸有金鳌能戴主,旗分八面下秦州。以上言光绪。
中兴事业付麟儿,豕后牛前耀德仪。继统偏安三十六,坐看境外血如泥。此言宣统。
1.3 光绪年出版的满清大臣秘议录(巴伐利亚国家图书馆藏,谢谢老外,这书留在中国怕是早被烧了)
首先这本书为什么是光绪年出版,因为书中有清各皇帝的年号,到光绪时,是光绪万万岁,笑死。

原文如下


二.作者考证
在满清大臣秘议录中,非常明确记录,作者为明代 王侍御 王蘗诗十二首.这和清稗类钞中记载 明黄櫱禅师有论本朝诗云 中朝代是相同的。至于说唐朝黄蘗禅师更不可能,唐朝的黄蘗怎么会写清代的预言诗。我推测,满清大臣秘议录最可信。清稗类钞作者已经帮他改名为黄蘗禅师,到中国预言七种时只记载了黄蘗禅师。
三.预言的真伪考证
姑且还叫黄蘗禅师诗吧,毕竟小众,说王蘗,就更没人知道了。 黄蘗禅师诗 最早见于光绪,有记录时光绪还没完蛋。那么光绪后的是否准确?

首先第一句,预言七种的明显增加了光绪进诗里。。。这个。。。
第二句,老版本为黄牛遇厄。黄牛是 1889年农历己丑年(牛年)清朝光绪15年该年,光绪帝亲政.
预言七种 为一个是黄猿( 戊申年,光绪死) 又是修改。
乙丑这条是否也是马后炮呢。
《许宝蘅日记》 中的宣统故事(https://m.fx361.com/news/2017/0711/1995234.html)
许宝蘅在清末任军机汉章京,是清末很多重要诏令的起草者。
许宝蘅记宣统年号确定和宣统退位,略有掌故,值得一谈。其记确定宣统年号在1908年11月18日,日记这样说:
“又拟进纪元年号,圈出宣统二字。初拟四号,一宪昌,二宪治,三宣统,四圣宪。子政谈及旧传黄檗禅师所遗图谶有云:‘光芒闪闪见微星,统绪旁绪信有凭。秦晋一家成鼎足,黄牛过厄力难胜。又有云:‘中兴令辟属麟儿,豕后牛前耀德仪。继统偏安三十六,坐看境外血如糜。若用‘宪昌二字,则图谶不验矣。盖向例必圈首列之二字,临缮单时堂官忽令改将‘宣统首列,凡事有定,可谓奇极。”
查网上谈及该段,似皆误读,说什么隆裕圈定宣统云云。其实却是原来排定四号次序为:一宪昌,二宪治,三宣统,四圣宪,缮单时本也这么排定,然而堂官,即军机处首脑“忽令改将‘宣统首列”,于是四号是顺序就变为一宣统,二宪昌,三宪治,四圣宪了,而隆裕皇太后和摄政王按惯例总是圈定首列,这样宣统年号就被选定了。为什么堂官临时会改变次序呢?一方面或是“凡事有定”,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堂官揣测上意的缘故,是重立宪,还是重万世一系之统?在摄政王和隆裕皇太后心中,自然有他们的私心,立宪就是把权交出去,换取一个位尊而虚君的共和局面,继统则还是大清帝业一统,在他们心中,当然希望的后者。在慈禧末年,迫于形势,立宪已经渐渐从皇统之中面目清晰起来,做了很多让步,但这是一个政治家权衡利弊之后的勉强让步,到了慈禧去世,摄政王与隆裕皇太后,他们昧于形势,于选择年号上还是暴露出他们的私心意愿来。至于黄檗禅师之图谶是否会因为年号变化而不验,此事真难言矣
《许宝蘅日记》1912年2月12日,许在日记中写道:
“……三时到厅,知辞位之谕旨已下。二百六十八年之国祚遂尔旁移,一变中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局,古语云:‘得之易者,失之亦不难。岂不信哉!戊申之冬,有谓本朝以摄政始,当以摄政终。又黄檗禅师有诗云‘继统偏安三十六,当时以为指年而言,不料仅三十六月。古来鼎革之际,必纷扰若干年而后国亡,今竟如此之易,岂天心已厌乱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