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是一种外圆内方的艺术形式
喜剧是一种外圆内方,外柔内刚的艺术形式。它表面上看上去很柔软,摸上去一点都不扎手,这带给人一种假象,它看上去这么软,我觉得我可以任意揉捏。实际上它内在又十分坚硬,它里面有严谨的艺术规则,只不过这个艺术规则不像数理化那样有着明确具体的数据。
因为它看上去很柔软,很多人会不自觉的忽略这门艺术的严格的内在规则,以为通过少量的阅读少量的观察少量的训练和大量的拆解,就能创造出爆款。比如,偶尔在与友人的交谈中说几句玩笑话,就自认为有喜剧创作天分,比如,拿着一个剧本临摹几遍,就觉得自己会创作喜剧了。比如,表演的时候声音故意抬高一些,形体故意夸大一些,就好笑了。种种片面的理解,都是因为他的创作游离在严谨的艺术规则之外。
与数理化学科不同,数理化学科,要么正确要么错误,不存在中间状态。不存在你掌握了一套公式,去解一个数学题,解出的答案是既不正确也不错误,没有具体的数值,也没有大概的区间,只有一行字:感觉还可以。而喜剧则不同,即便特别不好笑的喜剧,也总会逗笑一批笑点比较低的观众。即便是质量非常高的喜剧设计,也总会遭人抨击说一点不好笑。正因为喜剧这样的特殊性,使得不具备创作能力或者创作能力比较弱的人总是有理由相信自己是唯一掌握喜剧密码的人。于是标准不断地被模糊。
喜剧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艺术形式,所以无新旧之分,你可以说某个创意比较新颖,某个创意比较陈旧,但你不能说现在的喜剧是新的,以前的喜剧是旧的。喜剧只分为两种,好笑的喜剧和不好笑的喜剧。短视频的普及,消解了人们观看内容的耐性。加快喜剧的节奏,也许是适应当下观众观看习惯的一种调整,但是这不是创作的核心。喜剧的内在规则永远没有变过,观众的口味被吊得越高,创作者对于喜剧规则的遵守越严苛。
喜剧之难,恰恰在于对喜剧的感受点很少有人能够拿捏对。对喜剧感受最准确最敏锐的人,一定是在最普通阶层真切生活过的人,而不是活在真空里的表演系的学生。这就是为什么赵本山这么难得,为什么他的表演这么圆润自然。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科班毕业表演系的学生,连基本的人物都演绎不了,自认为挤眼弄眉就是喜剧了。
先有对于喜剧的基本的感受点,确定你的感受大概是准确的,才能谈接下来的喜剧创作的规则和边界。很遗憾,很多没有生活经历的演员用公式去表演,不得其门的编剧用公式去写剧本,创作的基本关都没过,就先别谈喜剧效果了。就问你一句,你塑造的是一个什么人物?没有,你不会塑造人物。不会塑造人物,那你不过是个台词机器。何况,你的台词都不在喜剧的规则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