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顶级的“松弛感”,来源于不被外界绑架的充实内心
“我,这个空幻、幽暗、无言的影像,在夜之盛典中充当神秘之王,天空专为我一人而张灯结彩!”
—— 维克多·雨果 [法]

火遍全网的“松弛感”是什么?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打开社交网站人人都在说“生活需要松弛感”。
“松弛感”究竟是什么?
起因就是微博上有一个博主分享了一则旅行见闻:
小朋友因证件过期无法登记,妈妈只好带他回家。其他家人没有因此生气,反而继续旅行。让很多网友羡慕,“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这么松弛的家庭关系。”

疫情反复不定的当下,“松弛感”的表达切中了当下人们的生活情绪:如果用尽全力也无力掌控,索性就放手而行。在家庭、恋爱和自我关系中,“松弛感”的包容和理解,可以营造出更舒适的状态。
我们不妨问问自己:
你有多久,没有好好吃一顿饭了?
你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看一本书了?
你有多久,没有放下琐碎工作去看看这个世界的美好了?
......

疲于奔命好像已经成了当代人的一种常态,而“松弛感”的出现恰好让大家意识到,我们给自己的生活套上了太多枷锁。
松弛感的关键,就是拥有“举重若轻”的能力。
这里的“举重若轻”并不是指做任何事都得心应手,而是出现任何情况都不慌张。转化成心理学语言就是:涵容力很高,即使某件事没有按照预期发展,依然可以从容应对。
但涵容,并不是压抑。
人生精力有限,与其将这么多精力都浪费在压抑自我情绪、打击自己信心、反复精神内耗上面,不如转向其他更有价值的事情。
就像萨提亚说过的一样:
接纳我还不能做的,欣赏我已经做到的,并相信走过这个历程,终究可以活出自己并且绽放自己。

松弛≠躺平
经常有人把“松弛感”与“躺平”混为一谈。
其实不然。
对于忙碌的年轻人而言,需要的是遇事不慌的松弛感、平衡工作和生活的松弛感,而不是一味躺平的颓废感、无所事事的懒散感。
这几年热播的慢综艺《五十公里桃花坞》、《向往的生活》里,其实就一直在向观众们传递松弛感的魅力。

△《五十公里桃花坞》李雪琴聊浪漫,让人感觉很有松弛感
所以真正的松弛,应该是一种能令你身心愉悦的安定感。
即便没有特别实质性的意义,但就是能让你自在心安。
在自己生活或者工作的圈子里,既不能颓废躺平也不能拧巴钻牛角尖,这两种极端的状态,都是和松弛感背道而驰的。
但松弛感和适度的紧张感并非完全冲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松与紧、张与弛”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获得松弛感前必须先“紧”,然后与“紧”和解。
唯有先经历过“紧”,然后再“松”才有意义。我们所要的松弛感,就是在这样聚焦目标的同时,用多元的方式得到答案。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费斯汀格法则”:
指的是,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所以人生有取舍是常态,分清人生的主次才是获得“松弛感”的必修课。

松弛,给灵魂片刻自由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痛苦的根源是什么?”
点赞最高的回答是:“忘不掉,放不下,输不起。” 对已发生的,忘不掉;对无力改变的,放不下;对无法实现的,要强求。过度的得失心和胜负欲,只会让人陷入无止境的自我折磨。
在这个充满变数、令人焦灼的世界,我们可以尝试平衡自己内心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这个点就是——松弛感。

诗人佩索阿在《不安之书》中写:
“如果我别无所长,至少我永远保持着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新奇感。”
太过用力的人生,就是在不断消耗内心的能量。就像手握一捧沙,越是用力,砂砾漏得就更快。漫漫人生路,拼的并不是某一个阶段的爆发力,而是整个过程中张弛有度、松紧结合的耐力。
要怎样才能更好地拥有“松弛感”呢?
周国平说:“人应该具备两个觉悟,一是勇于从零开始,二是坦然于未完成。”
松弛的内核是情绪的稳定,即平稳的情绪和自我调节能力,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逐渐改善:
1.专注事情本身: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不要过度思虑,学会『课题分离』
2.不给自己设限:不断尝试新鲜事物,训练思维认知,扩宽眼界
3.拥有自己的节奏: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放下执念,找到自己人生独有的节奏

获得松弛感,并不是一句“加油,你是最棒的”简单的话就能拥有的。这种舒适的人生状态本身就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一劳永逸,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历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平衡点。
人生路上你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松弛感虽然不能解决问题,但是能让你保持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
当外界吵吵闹闹告诉你要松弛的时候,别被这种声音打扰,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松弛感”很好,但你没有也没关系。毕竟生活里真正的松弛感,来自你充盈的内心世界。
尊重现实生活的客观存在,维持内心世界的松弛平和。
不被“松弛感”绑架,这本身就是一种松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