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行政区划:为什么有都、道、府、县等不同称呼
“神奈川县”和“大阪府”,一个称“县”一个称“府”,其含义有何不同?“东京都新宿区”和“京都市中京区”虽然都称“区”,但你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差异吗?

“1都1道2府43县”——几乎所有日本人都知道,日本有47个“广域自治体”。但为什么会有都、道、府、县这些不同的称呼呢?
二战后,日本于1947年开始实施《地方自治法》,规定47个都道府县皆为“普通公共团体”,原则上地位相同,拥有同样的职责和权限,而称呼上的差异是因为受到历史背景的影响。
都道府县诞生的历史可以上溯至明治时代。1868年,明治政府将江户(东京)、大阪、京都、箱馆(函馆、北海道南部)、越后(新潟)、神奈川、长崎、甲斐(山梨)、度会(三重)、奈良等地设置为“府”,这些地区是政府占有的江户幕府直辖领地的一部分。
“府”包含“行政和军事中心”的意思,可以认为这一命名方式体现出这些地区对于政府的重要性。
次年,即1869年,仅保留江户(政治中心)、大阪(商业城市)、京都(皇宫所在地)为“府”,其余7个府改称“县”。1871年,通过“废藩置县”,将所有藩国都变为政府直辖,产生了300多个县。
此后经过反复整合重组,到1888年左右,才形成与如今47个都道府县接近的行政区划形态。

都府县道和市町村都叫地方公共团体,实行地方自治,即按照居民意愿,根据民主原则,实施地方的政治和行政。都道府县是包括市町村的广域地方公共团体,是市町村的上级机关。
市、町、村是基层行政组织。日本的村相当于我国的乡,有浓郁的农村和农业特点;町比村具有更多的城市特点,相当于我国的镇;市是比町规模大的城镇,但下不设区,也不设综合性的派出机构,只根据单项工作需要设若干个事务所、窗口等。
日本的市町村有3200多个,其中人口最多的横滨市有300万人,人口较少的富山村仅200多人;面积最大的是足寄村有1400平方公里,面积最小的市鸥町仅1.5平方公里。

日本市的设置有四项条件:①人口在5万以上;②中心市区的居住户数占全市总户数的60%以上;③从事城市性业务的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④按照都道府县条例的规定,具备都市的一切必要设施,如高等学校、图书馆以及环境卫生、社会服务设施状况等。
为了解决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问题,日本政府于1956年修改了《地方自治法》,规定可以设置“指定都市”。指定都市的含义是:凡是人口超过50万以上,比较发达并由内阁通过政令指定的城市,国家给予其一部分相当于都、府、县、道的职权,与一般市相比,享受城市规划、预防传染病、举办各类福利事业等17项特别权限。
这样,指定都市的许多事项可以不受都道府县的监督,直接由主管大臣指导,在许多方面类似于我国的计划单列市。
大家还知道关于日本的行政区划的其他信息吗?欢迎评论留言讨论呀~
感兴趣的朋友添加小助手buildingj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