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值得过更好的生活:理想之光与自由之魂

好的教育各有各的好,而坏的教育都是相似的。
那还是在属于上个世纪的1959年,有着百年历史的威尔顿预备学校(相当于中国学制的高中)充满仪式感的开学典礼,正在学校的礼堂隆重举行。
威尔顿预备学校号称全美最牛的预备学校,它以每年毕业生中超过百分之七十五的名牌大学录取率,受到了当时人们的超级尊敬,家长们都以能把孩子送到这所学校就读为荣。
回到电影中的开学典礼。乐手奏乐,一脸肃穆的学生代表举旗徐徐步入礼堂,家长代表、全体教师和学生端坐于礼堂,德高望重、头发花白的老教师为入学新生点亮象征智慧之光的蜡烛。
志得意满,满面红光的校长,以充满自豪的语气向家长和新生介绍学校的光荣历史,然后请学生起立齐诵被称为四大支柱的“传统、荣誉、纪律、优秀”八字校训。


但是就是这么一所表面光鲜,风光无限的学校,却被它的学生私下称为“地狱”。
地狱学校威尔顿不鼓励个性,而是要求学生一味服从,更不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只需要做一个接收的容器就好。
这种办学思想,在学校校长诺兰先生同基丁老师谈话时的一句话中表露无遗,“我们的使命就是把学生送上大学,其他的不归我们管”。所以呢,威尔顿的高升学率其实也是来自严苛的管理和训练。
电影里为我们呈现了威尔顿学校三门学科的课堂,分别是化学、拉丁语和几何学。三门课的老师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教师都是以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在讲课或者布置作业,仿佛自己就是真理的化身。
- 化学老师告诉学生,第一章二十个问题的作业第二天就必须要交。
- 拉丁语老师拖长着声音,带着一种自我陶醉的表情带学生读单词,却并不给学生以必要的讲解和指导。
- 几何学老师威胁学生,任何人如果不按时完成作业,就将被扣掉一个学分,并奉劝学生不要以身试法。
如果真有胆敢挑战学校校规的学生会怎么处理,我们看看一个叫多尔顿的学生的遭遇就可以知道了。
多尔顿因为不满学校不招收女生,于是在一次学校集会时,开了一个上帝给校长来电话的玩笑。他受到的处罚是,趴在桌子上,给校长用一块厚厚的板子结结实实地在屁股上胖揍了四下。
你没看错,用板子打屁股,这一情节让我惊得眼珠子都快掉下来了——我没想到在宣称人权高于一切的美国,居然在学校里还存在着这么粗暴恐怖的体罚手段,原来用板子打学生屁股并不是中国学校老师的独有的发明创造。

(校长指责基丁老师不该自作主张)
更糟糕的是,威尔顿学校还鼓励学生告密。学生尼尔自杀后,另一个学生卡梅伦在校长的强力暗示下,把基丁老师和“死亡诗社”的事全都出卖了。
威尔顿学校也不允许教师自己开发课程,老师只要按部就班就可以了。
这一切,是不是看起来都那么眼熟?坏的教育,是不分东西方的,都一样。同样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对于这一切,虽然学生也有他们的消极反抗方法,比如他们私下另创了一个八字校训,刚好与校方的校训立意相反——“嘲弄、恐怖、颓废、排泄”,他们也会躲在寝室里抽烟。但总的来说,日子也就这么继续过下去了,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美。
直到那个教英语的名叫基丁老师的到来,才打破了这一切,给威尔顿学校带来一股清风。

(基丁老师)
基丁老师原本也是威尔顿学校的毕业生,他是接替本学期退休的英语老师波希尔斯来的。
基丁老师最大的特点便是不走寻常路,这恰恰是威尔顿学校的大忌。
基丁老师给学生上的第一课,是让学生来到大厅中看那些陈列的已故校友的照片,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人,无论他当年曾经怎样意气风发,雄心勃勃,最后都会化为尘土。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怎样让我们的生命不同寻常。
基丁给学生上的第二课,是让学生破除迷信,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基丁让学生朗读教科书上关于“关于如何鉴赏诗歌”的导论部分,一边根据导论的内容在黑板上画坐标系,让学生直观地知道,这种以构建数学模型的方式对诗歌进行“科学分析”的赏析,是多么的荒谬。
“这是屁话。”这是基丁对这种诗歌分析法的评价,“我们是在谈论诗歌,而不是谈论怎样安装水管”,他总结道。
他进而鼓励学生把写满这些“狗屁”理论的书页撕掉,一时间,教室里充满了欢快的撕书声,以至于还惊动了另一位老师麦卡利斯特老师,看到学生们都在撕书,麦卡利斯特一脸惊讶。
“撕吧!这是一场战争,它关系到你们的心智和灵魂,你们要学习独立思考。”“独立思考”,这是基丁在电影中跟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基丁老师对教育最高境界的理解便是,希望学生能成为一个“自由思想者”。当然,这一点被麦卡利斯特轻蔑地称为是“胡思乱想”。

(撕吧撕吧!)
基丁接着告诉学生,我们读诗写诗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份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诗歌,意味着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生活的意义。
可能在这之前,从来没有人告诉这些学生这一切,看到学生脸上露出的迷惘之色,基丁背诵了惠特曼的诗歌,“自我,生命,这些问题总在不断出现,毫无信仰的人川流不息,城市充斥着愚昧,生活在其中有什么意义,答案是,因为你的存在,因为你的存在,伟大的戏剧在继续,因为你可以奉献一首诗”。
“你的诗歌是什么?”基丁问。学生们若有所思,他们的自我意识正在悄悄苏醒。

电影中最精彩的一个片段,莫过于基丁老师的诗歌创作指导课。不是有人说,好的教育即是激发和唤醒吗?基丁老师的这堂课便是激发和唤醒的最好范例。
当多尔顿沮丧于自己写出的诗不能令自己满意时,基丁却予以及时的肯定说,写得很好,因为它触及到一个重大的主题,爱。
当基丁让视诗歌创作和诗歌朗诵为噩梦的托德上台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时,托德令人失望地回答自己没有写出好诗。这时,基丁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咆哮”的单词,然后把托德叫上讲台,让他大声喊出“咆哮”的发音。紧接着,基丁让托德盯着墙上悬挂的诗人惠特曼的画像,让托德说出自己的感受。

(基丁鼓励托德勇敢地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你看见了什么?凭直觉!”
“一个疯子,一个狂野的疯子!”托德的表现让基丁兴奋不已,他突然捂住托德的眼睛,让他继续自由想象。
托德于是继续说:“我看见一个牙齿流汗的疯子,他在告诉我关于真理,真理就像使你脚发冷的毡子,只能盖住我的脸……”
在基丁老师的激励下,托德发现,自己原来会写诗!潜藏于托德体内的那个诗人托德,被基丁老师唤醒了!基丁老师成功激发托德的诗歌潜能的同时,也让其他学生明白,诗歌的本质原来就是吸取人类生命的精华。
非但如此,基丁老师还在课堂上让学生一个接一个站到课桌上,让他们明白,“我们必须时刻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同样,读诗的时候不能只想作者怎么看,要想想你怎么看。同学们,你们必须寻找自己的声音。”并且鼓励大家走出梭罗所说的“平静的绝望”状态。
基丁老师让学生在操场上齐步走,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坚持与众不同的信仰的艰难”,进而明白“顺从的危险”。

基丁老师带给学生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诺克斯终于战胜内心的羞怯向心仪的外校姑娘表白了,尼尔则带领大家暗中恢复了基丁老师读书时曾经参加过的“死亡诗社”(这也是这部电影名的由来),并且成功举行了活动。
有两个学生则用自己组装的无线电收音机收听摇滚乐,边听边跟着音乐的节奏扭动身躯。学生们还和基丁老师一起在足球场上尽情地奔跑,尽情地释放青春的激情,他们借用惠特曼的诗句称他为“船长,我的船长”。
罗素说过: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不就是让学生学会发现自己,然后成为他自己,从而拥有幸福的能力吗?
尼尔在基丁老师的影响下,终于决定,坚定地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伪造了父亲的同意信函后,去参加了自己热爱的戏剧演出活动。而他的家人原本是要他在预备学校读完后,去上医科大学的。
是的,威尔顿预备学校的学生,进这所学校之前,家人对他们的未来都是已经规划好了的。他们要做的就是按照这条清晰的路,毫不怀疑地走下去。他们以后都是要成为这个国家的医生、律师和银行家等高端人口的。
尼尔的选择,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来自他父亲的坚决的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反对,哪怕是在《仲夏夜之梦》的演出获得巨大成功的情况下,也依然不能让尼尔的父亲改变主意。
但是,已经初尝过自由的生命状态的幸福滋味的尼尔,哪里甘心再回到原来的那种状态呢!
不自由,毋宁死。尼尔最后拿起父亲的手枪,将子弹射向了自己的头颅,以一种异乎惨烈和决绝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真是让人痛心。

(尼尔在《仲夏夜之梦》中的表演)
尼尔死后,校方为了维稳,就罗织了基丁老师的思想与尼尔的死有关的罪名,让基丁老师当了替罪羊,开除了基丁老师。
同《放牛班的春天》一样,电影的结尾都有一个让人感到温暖的情节。
《放牛班的春天》里,马修老师离开时,孩子们从窗户纷纷扔下纸飞机,他们以这样独特的方式与带给他们温暖与爱,开启了他们的智慧的老师告别。
而《死亡诗社》中,基丁老师老师离开时,居然是曾经最懦弱的托德率先站上了自己的课桌,喊出了那句熟悉的“哦,船长,我的船长!”,全然不顾校长恼羞成怒的喊叫。

(船长,我的船长!)
请相信,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