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Cioran《在絕望之巔》讀摘
齊奧朗寫作的基本定義:一種將眼淚轉變成思想的寫作
論真情流露 P002 “總有一種體驗和執迷是人所無法忍受的。對此直言不諱才能得到救贖。” P003 “這就是為什麼真情流露代表著主體性的散發(...)真情流露意味著你不能保持內心的封閉。” P005 “經由痛苦變得真情流露,意味著實現內心的淨化,這樣一來,創傷將不再只是沒有深層原因的外在表現,也將開始融入你存在的實質之中。痛苦的真情流露是用血肉和神經唱出的歌。真正的痛苦始於疾病。幾乎所有的疾病都有表露性情的品格。” P006 “真情流露的模式表現得粗魯不堪。其價值恰恰在於其粗野的品格:它不過是血、真情與火而已。”
論不想活 P009 “創作是逃離死亡魔爪的短暫救贖。” P010 “在生命的邊緣,你感到你不再是你內在生命的主人,主觀性是一場幻覺,無法控制的力量在你體內沸騰,而這與自己的中心或明確而獨特的節奏無關。”
對荒謬的激情 P012 “當所有通行的原因--道德、審美、宗教、社會等--不能再指引人生時,人如何才能不屈服於虛無的情況下維持生命?只有通過與荒謬的聯繫,通過對絕對無用之物的熱愛,熱愛某種沒有實際意義,卻能模擬生活幻象的東西。” P013 “你可以找回愛和安寧。但你要通過勇氣來找回它們,而不能通過無知。” P014 “(...)沒有客觀的標準,因為痛苦不能根據機體的外部刺激或局部疼痛來衡量,只能通過意識的感受和反映來衡量。(...)要區分出大小等級是不可能的。(...)進行比較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痛苦是一種內在的狀態,(...)” P017 “那些真正了解精神的人,要麼驕傲地容忍它,要麼將它視為災難。沒有人能打從心底對精神感到滿意,它對生命的戕害是如此深重。(...)精神的存在表明生命的匱乏、巨大的孤獨和長期的痛苦。”
疲憊與痛苦 P023 “痛苦的真正意義--不是出於純粹的激情或無謂的幻想而做出掙扎,而是生命在死亡的魔爪之中絕望地掙扎--在這股極度疲憊的感受中顯露出來。(...)既然死亡是生命內在固有的,那麼幾乎所有的生命都是一場痛苦。(...)在每一場真正的痛苦中,都伴有的死亡的勝利,儘管你有可能在那些疲憊的時刻過後繼續活著。”
發瘋的先兆 P029 “在瘋狂中,人失去了在宇宙中獨樹一幟的特定個體特徵、個人觀點和某種意識取向。在死亡中,人落入虛無,失去一切。所以對死亡的恐懼是持久和必不可少的,但其實沒有對瘋狂的恐懼那麼奇怪,在瘋狂中,我們的部分存在創造出一種比對死亡那全然虛無的生理恐懼更為複雜的焦慮。” 論死亡 P035 “從嚴肅的角度來看,生命中的每一步都在邁入死亡,記憶只是虛無的標識。” P038 “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真正的痛苦是疾病引發的痛苦。其他的痛苦全都帶有致命的書生氣。只有那些真正受苦的人,才能擁有真正的意義和無限的嚴肅。” P042 “對不可逆轉和不可挽回之事的感覺,總是伴隨著對痛苦的認識,可以達到一種混合著恐懼的、痛苦的感受,但是對死亡,沒有愛或同情之類的事。死亡的藝術是學不來的,因為既沒有技法,也沒有規則。痛苦的不可挽回性,是由每個人通過無止境的強烈痛苦來獨自體驗。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心裡有著緩慢的痛苦。” P043 “所以他們期待著從結局中得到一切,而不是試圖把握緩慢而富有啟迪的痛苦有何意義。結局只會揭示很少的東西,他們會像生前一樣無知的死去。” 憂鬱 P044 “在所有偉大而深刻的狀態中,主觀和客觀層面之間存在著緊密的對應關係。(...)人的眼睛向外看,看到的是讓他們內心感到困擾的事物。狂喜從來不是一種純粹的內在滿足; 它是把一種發光的內在陶醉給外化了。” P045 “疲憊是認知的第一個有機的決定因素。(...)因此,憂鬱產生於生命並不確定和成問題的區域。它的出處解釋了,為何它對認知來說是豐富的,對生命來說卻是貧乏的。” P048 “憂鬱者的孤獨沒有那麼深刻,它有時甚至具備審美的特徵。(...)憂鬱是一種審美的情緒,因為它非常被動。” P049 “超越了騷動和沸騰,安靜的存在以謹慎的快感,享受著周圍的輝煌燦爛。平靜,沒有任何形式的強度,這是憂鬱的關鍵。遺憾,也是憂鬱所固有的,放大了它的強度缺失。儘管遺憾可以是持續的。但它永遠不會強烈到引起深刻的痛苦。” P50 “遺憾使人憂鬱,但並沒有癱瘓或截短他的志向,因為在遺憾中,無可挽回的認知聚焦於過去,而未來仍然留有餘地。” 支離破碎 P071 “純真是一種純粹的狀態,排出了這種缺陷--而是出於對大自然本能而有機的愛(...)純真抵禦悲劇,但歡迎愛,因為純真的人從不為內心的矛盾所困擾,有著慷慨付出的衝動。” 我不知道 P077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感到絕望,因為缺乏希望,並不自然而然地意味著絕望。”
論個人與宇宙的孤獨 P078 “人可以用兩種方式體驗孤獨:在世間感受孤獨,或者感受世界的孤獨。個人的孤獨是一場私人的戲劇; 就算在絕妙的自然風光裡,人們也會感到孤獨。一個被遺忘的人,在這個世界上,對它的輝煌或冷清漠不關心,滿腦子成功與失敗,沉浸在內心的戲劇中。這就是孤獨者的命運。另一方面,宇宙的孤獨感,與其說是源於個人的主觀痛苦,不如說是源於世界的孤立和客觀的虛無的認識。”
苦難的壟斷 P082 “苦難沒有正當的理由。苦難沒有價值的高低之分。” P085 “思考死亡和類似的危險話題,是對生命發出致命一擊,因為思考這麼多痛苦問題的心靈,肯定已經受傷。(...)所有自我設置的籓籬都被衝破,除了災難性的眩暈、奇怪而強大的旋風,什麼都沒有留下。” 優雅的意義 P092 “絕望是個體化的爆發,是痛苦而獨特的內在化。” P093 “生病意味著生活在絕望之巔,不管自願與否。但這樣的巔峰預示著深淵,可怕的懸崖--生活在巔峰上就意味著生活在深淵附近。” 憐憫的徒勞無益 P095 “憐憫是膚淺的標誌:崩毀的命運和無情的苦難,要麼讓你放聲尖叫,要麼讓你心如鐵石。同情不僅無濟於事,也是傲慢無禮。” P096 “憐憫之所以如此常見,是因為它並不會把你捆綁到任何東西上!在這個世界上,還沒有人因為別人的痛苦而死。那個聲稱他為我們而死的人,並未自行死去; 他是被人殺死的。” 永恆與道德 P097 “道德已經變得如此複雜和矛盾,是因為它的價值不再構成生命的秩序,而是定型在一個超驗的領域,只與生命的活力和非理性的力量勉強相連。” P098 “如果永恆抹去了膚淺的快樂,它也同樣抹去了美德、善行和道德行為。永恆不會導致善或惡的勝利; 它會蹂躪一切。”
瞬間與永恆 P100 “對永恆的體驗取決於主觀感受的強度,而通向永恆的途徑是對暫時性的超越。(...)通過把瞬間從它的連續中分離出來,你在主觀上為它賦予了一個絕對的價值。(...)在永恆之中,沒有希望或遺憾。活在每一個瞬間本身就是為了擺脫品味和分類的相對性,擺脫時間將我們禁錮其中的內在性。” 歷史與永恆 P103 “我們必須超越歷史,只有當過去、現在和未來不再重要,當我們生活的時間和地點變成一件無所謂的事時,我們才能做到這一點。(...)每個歷史時代本身就是一個世界,它是封閉的,對自己的則確信不疑,直到歷史生活的辯證運動創造出一個新的、同樣有局限和缺陷的形式。” 熱情是愛的一種形式 P122 “愛越是強烈,它就越是個體化。(...)愛越是炙烈,其對象就越重要。(...)熱情就是具有不確定對象的愛。熱情的愛不是將自身指向他人,而是在慷慨的行動中揮霍自己,它有一種廣博的接受能力。” 放棄 P127 “你沒有謹慎的撤退,沒有大張旗鼓地Z反和仇恨,而是斷然而傲慢地譴責他人的無知和癡心妄想; 你譴責他們的享樂。苦行者放棄生活,逃入沙漠,他們堅信自己已經克服了所有人類的弱點。他們相信自己可以獲得主觀的永恆,這讓他們產生了完全解放的幻覺。儘管如此,他們對快樂的譴責和對人性的蔑視,暴露了他們沒有能力真正解放自己。” P128 “在每一次譴責行為中,都有很大的嫉妒成分。”
論貧窮 P148 “你清楚地知道,人們可以廢除貧窮,但你還是意識到它的永恆性,你感到一種苦澀的焦慮,在這種焦慮中,人呈現出所有瑣碎的矛盾。”
逃離十字架 P152 “群眾的欣賞是虐待狂式的。”
對無限的崇拜 P156 “假如這個世界有任何意義的話,那它現在就已經被披露給我們了,我們就會知道。當它還沒有被揭示的時候,我怎麼能繼續相信,它會在未來被揭示?但這個世界沒有意義; 它從骨子裡就是不合理的,而且是無限的。” P157 “要掌握無限的意義,人必須在自己心中,留有這種宇宙級無政府狀態的萌芽。生活在無限中,以及長時間地冥想它,是一個人能學到的最可怕的無政府主義和反叛課程。無限撼動了你的根基,使你陷入混亂,但它也讓你忘記了瑣碎、偶然和微不足道的東西。” P158 “對形式的愛好來自對有限性的愛,來自邊界的誘惑,而邊界永遠不會產生形而上的啟示。形而上學,就像音樂一樣,源於對無限的體驗。” 對平庸的改觀 P161 “手應該比言語或嘆息、微笑或祈禱,向我們透露更多的事。” 悲傷的負擔 P163 “悲傷和痛苦為我們揭示出存在,因為只有通過它們,我們才能獲得與我們客觀世界相互分離的意識,這種焦慮為我們的存在賦予了悲劇的特性。”
因工作而墮落 P165 “在現代世界,工作意味著一種純粹的外在活動; 人不再通過它來成就自己,而是成就事物。”
惡魔般的受苦原則 P171 “如果人留意自己的快樂,也能像留意自己的痛苦一樣,那他就不必再贖回前者了。” P172 “快樂不可能被徹底遺忘--快樂的人在步入老年之後,只會多少有所醒悟,而受苦的人發展到最後,會落到痛苦地聽天由命的地步。斷言快樂是自私的,讓人與生活相互隔絕,這種偏見就跟斷言痛苦使我們更貼近生活的偏見一樣可恥。” P173 “通過痛苦與世界分離,會導致過度的內在化,同時矛盾的是,會導致極高的意識水平,使得世界,連同其所有的輝煌和陰暗,變成外在和超驗的。” P174 “人通常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世界為他們提供內在化的機會,另一類是世界對他們而言,仍然是外在和客觀的。” P175 “內在化會導致內心的崩潰,因為世界穿透了你,用它霸道的重量壓垮了你。”
惡之源 P185 “我們怎樣戰勝不幸?通過與自己的鬥爭,因為不幸來自內心,而不是來自外部。如果我們能不斷提醒自己,一切都只是我們意識中的反應,清晰的程度取決於我們感官的敏銳程度,那我們就能達到一種清醒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現實將恢復其真實的比例。”
美的魔術 P187 “在美中,萬物都能找到它們的正當理由,它們的存在理由。” P188 “在任何美理想目標中,都存在著不計其數的幻象。”
人的自相矛盾 P189 “人已經忘記了沉默的意義。(...)由於不能活在當下,人積累了一些令他感到沉重和壓抑的東西; 對未來的感覺對他來說是一場災難。” P190 “慷慨與道德是不相容的,道德是對習俗的合理化、對生活的機械化。任何慷慨的行為都是荒謬的,是在普通人身上聞所未聞的放棄行為,普通人給自己披上道德的外衣,以掩蓋其庸俗的虛無。所有真正有道德的東西,都是在我們受夠了道德之後開始的。” 面對沉默 P195 “一但你開始重視沉默,你就找到了對於邊緣生活的重要表達。(...)慢行疲勞容易讓人喜歡上沉默,因為在沉默中,言辭失去了意義,只是用機械的錘子的空洞聲響敲擊著耳朵; 思想隨之弱化,表達失去了力度,言語變得像荒野一樣貧瘠。” P196 “你發出的噪聲只是增加心靈的焦慮。在瘋狂掙扎著解決所有問題之後,在絕望之巔經受過苦難之後,在至高的啟示時刻,你會發現,唯一的答案,唯一的真實,就是沉默。”
這些都是21歲的齊奧朗寫下的,帶著蠻橫豪放的年少心氣半蹲跪在虛無的黯淡中發出吼叫。有些近似癲狂妄譫,有些近似啜泣低語,高度內化從而異化的精神在他的不同書裡總是能找到相近音,雖不及《解體概要》通澈,也不及《眼淚與聖徒》那樣淩然,但總歸是誠懇的活物。有很多篇章如果放在十幾二十來歲時讀,或許會不假思索地擁護它,現在看來更像搭車過站之後回望,帶著惶惑感,也有種與決裂摯交偶然再遇,相遇不相識,與之交臂反應過來時嚐到的苦澀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