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好月,应照人圆

作为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当月球距离地球最近的时候,那迫近的距离自然容易勾起人类心中自远古开智以来便产生的旷远难言的感受。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当这份难言的感受被唤起,个体的自我意识变得避无可避。过多的自我,难免生出孤独,而孤独出诗人,那些吟咏寄托着团圆念想的圆月的诗词曲赋,主题其实都是孤独。
暑热已退,却还不用蛰居避寒,这中间凉爽适意的时节,似乎让人在世间的孤独感变得陡然清晰起来。面对孤独,李太白是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的幽默,苏子瞻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达,但寂寞幽人难免偏爱王摩诘 “秋空自明迥,况复远人间” 的冷淡。
中秋,毕竟不是一个热闹的节日。
出身于不兴过任何节日的平民百姓之家,我的记忆里其实没有任何家人团聚,祈祷祝福等节日仪式的记忆。能想起来的只有小时候偶然出现在家中的节日吃食,或是一盒月饼,或是几个粽子,或是几卷润饼。
不知是否因童年时代仪式感的欠缺,年轻人对节日仪式的需求似乎比上一辈强烈,好像严冬过后春风吹拂,再不能压抑绿芽萌发的欲望。小时候不能做主,长大后呼朋引伴地庆祝,却很难把这份节日的情绪和父母长辈分享···
中秋是唯一以甜食为节日吃食的汉人节日,只见粽子和豆花的甜咸之争,江南更有鲜肉汤圆,而月饼作为甜品的属性却得到南北公认。但汉人并不特别嗜甜的习惯使得月饼在漫长的过去里没有在口味上获得足够的发展——我记忆里,月饼总是难吃的,象征意义(送礼)大于食用价值,这实在是非常可惜。冰皮月饼,流心奶黄月饼,好吃的月饼,好像是近几年才有的新鲜事吧?
中秋的意象总是关乎那轮空邃穹宇里的盈盈之月,这月即是张若虚笔下亘古的春江满月,启发着人与他者,个体与社会,人之为人与自然的联系,这份天人合一的感受一旦被月光点醒,自然使人心中升起孤独的感受。所以,月圆时节祈求团圆,祈求联结,追根究底,是这个时候,过分明亮的月光让人发现自身孤独的难以回避···
王维在他人生里的某个重阳节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备思亲。我也明明白白地觉着,这些节日里,更是每逢中秋备孤独。伶俜游子,天涯未归,凌晨3点的月光亮得迫人,流进天窗,映在皮肤上几乎产生了一种清凉的触感,让人不舍得睡去,任月华流逝,但月华终究流逝,而从始至终,只有自己,无人诉说。
“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但十分好月,应照人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