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我消耗"和"心神不定"中走出来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High Output Management 《卓有成效管理》The Effective Executive 内耗的状态有几个月了…… 倒不是说之前就有多专注,但没有失控感,心态也比较积极,不那么烦躁,能不断给自己加持向前。但是春节前后开始变得越来越差,不管做什么都很难集中注意力,拖延症越来越严重,作息越来越晚。房间可以个把月不打扫,买来的菜烂冰箱里也不做(:。周末懒床到下午两三点,饭都懒得吃…… 拉扯中进入一种惰性游离的心绪,这样的状态滋生焦躁,对自己也越发不满。底色不自信的人,需要理性而自律的秩序感获得平静。 整理书时看到《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拿来翻看期许能有点改变。翻看到序言里那句:最重要的是强调"性格塑造",而不是"实现成功"。意识到是忘了之前推着自己向前的生活态度 —— "在不断的体验中探索和拓展自我"。接着重读了这三本书,相同的关键词 —— "成效"。"有成效"的前提是坚定而专注,内耗时成效是无从谈起的,所以先从理解内耗开始。 王小波说的两句话, 当我沿着一条路走下去的时候,心里总想着另一条路上的事。这种时候,我的心里很乱。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很好总结了自己的"内耗"原因,需要一个"集思日"去理解内心状态,弄清生活中的牵绊和工作中的阻碍,找回锚点。现在是怎样一种状态呢? 自个儿待着时:书没几页就去打开豆瓣,看看微信,浏览一下网页,刷刷B站……是微信读书里的书先看,还是纸质的待读书单,这本翻几页那本翻几页,现在几点了,真的运动一下,买的英语课好久没学了……明天下班后跑步还是周末跑,现在是不是该睡觉了,明天几点起…… 工作时:这个得做那个得做,这个想知道那个得跟进,是该自己做还是安排其他人,这个来找一下那个来找一下,东拉西扯的一天计划的事难得做完一件,deadline不断带来压迫感。加班的时候干扰少,还是没办法集中注意力,to do list越来越长,答应随后处理的事情,随后又随后…… 想的太多,多到不知道做哪一个。做的太少,少到一个也没做好。 要集思就先告诫要保持坦诚,不因虚荣或顾及他人看法而有所隐晦、隐瞒、自欺。尽可能体察细微的感受,看清自己当下的心态。 把工作放后,先说说自己和生活。毕竟工作不是目的,只是自我实现和达到生活目的的手段。 单身生活到底给带给自己怎样的影响,谈起单身又不能回避年龄的问题,谈起年龄又不能不承认在选择怎么安排生活时年龄给自己的影响。问题也就归为:单身,年龄,生活选择。
单身: 从离婚时的糟糕状态走出来后,每次和他人谈及这个问题,总是说没啥困扰,还不错也享受这状态。即使和介绍的对象聊也是这么说。好像一个快乐自由的单身汉,没有负面影响。但诚实想想日常的心情,其实并非说的那么洒脱。说单身没有让你感到焦躁或痛苦,也给了你很多时间和自由还好,但说享受确实虚伪。要不然会参加那些茶话会吗,会刷那么多豆瓣、看小组的帖子或逛别人的主页吗。承认才能诚实地审视自我,才能想明白要怎么去对待这个事情。 顾及父母的压力是一方面,在老家那样的环境里,面对一大家子的亲戚和街坊,要强的他们和攀比的心理承受的压力肯定比给我大。虽然这一年来催的少了,但肯定一直是他们心事。因为害怕看他们克制着不问或问起来时不耐烦地随便应付而不敢和他们视频。和姐姐聊时她也说,"你可能忙起来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但他们老了,没啥事儿,老惦记着这些,一天天可能很长。"气氛有点沉重😂。其实真正的问题是自己把面对他们当成了一种负担而逃避。但负担归负担,迁就他们而妥协又做不到。所以,搞明白自己是怎么看又想怎么对待这个问题才是更重要的。 最近喜欢刷周华健的访谈和参加的一些娱乐节目的视频,除了他的真实、不装、感恩外,真正吸引自己的是他谈及家庭时的幸福感。羡慕的同时是希望自己也能拥有那样的生活,伴侣和孩子。但现在的状态是幻想着跳过过程,能遇到一个情投意合的人直接进入稳定状态。明知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遇到一个人,去相处以了解一个人,才能找到有默契并可以共同经营生活的人,但就是没有持续的动力去行动。间歇性地迈出一步,又总是各种理由习惯性退回来。很多时候理由只是自己以为不行,也不愿意再投入去加深了解就主动结束…… 结果现在成为这样一种状态,开始接触想先确认两个人是否适合结婚、是否愿意结婚,如果不是百分百肯定就别耽误时间。把能不能结婚放在要不要谈恋爱前面,对未来与伴侣的相处和亲密关系还有奢求很高。你能接触到又都是没有任何生活交集的陌生人,靠感觉那来可能和胆量让两个人奔赴。说起来明白,却陷入这种谬论不能自拔。要从这不切实际的谬中跳出来,需要想好婚姻之于自己是否是必选项,生子是否必选项。还是不强求,顺其自然的生活中能遇到就好好把握。如果这辈子不再婚,是否能摆脱父母那里的压力,是否可以安排好自己今后的生活。想好这些,才能从荒谬的理想中走出来,摆脱这个问题给自己的困扰。 给自己点时间好好想想? 年龄: 从上学开始就一直稀里糊涂,YY多行动,在成长的很多时间点上总是比大多数人慢一拍,心智成熟忙,就像华仔演唱会开场唱的《笨小孩》。上大学后,忽然意识到自己比身边大多同学要大一两岁,年龄就常是个或大或小会考虑的问题。真说年龄焦虑的话是离婚后,三十五六岁,忽然感觉缺失的太多,加上工作压力。把自己彻底打碎,调整两三年慢慢重新整合后,从挫败感中走出来才不太在意这个问题。但对于40+的单身,年龄终归是个绕不开的问题。参加KY茶话会百分八九十的是九零后,豆瓣上征友贴时也基本是九零后,参加户外活动要么九五后要么六零七零后。想想同学、朋友、同龄人都在为家庭努力和忙碌着,自己不用像他们那样疲惫,但不是轻松反而是感到缺憾或尴尬。 最近想去学打拳或攀岩,也会想40+了还玩这些吗?茶话会和小自己十几岁的人聊天,虽没有感觉到代沟,但会想"我原来和他们关心着一样的事,十年前的我在干啥?" 虽然每次有年龄尴尬时,会提醒说每个人有自己的生命轨迹,保持年轻的心态做想做的事,不要被年龄标签。什么年龄该做什么年龄的事,但每个人有各自的Time Zone。想玩啥就玩,不要顾虑年龄而放弃,不用关注一块玩、一块聊的人是什么年龄,关键是你是否享受其中、感到轻松和快乐。也不要因为年龄的原因觉得结婚的事已不能再等。保持好奇心,保持学习的欲望,不要被年龄束缚自己体验和探索生活的动力。年龄是身体的年轮,但不该是选择怎么生活的条件。 放下这个,心情豁然开朗,思路也开阔了。 生活选择: 如果婚姻问题有了答案,年龄不再是问题,那生活选择的答案也会水到渠成。不用说什么不该做或不能做。不用想太多遥不可及的事,摆脱他人评价的顾虑,去遇见更广阔的生活。让自己放的更开,精神放松的状态下保持热情,有活力地生活。 对自己有要求,对生活有追求。能够不装不假,对自己保持坦诚,对身边的人保持真诚。所谓选择,只是跟随内心的一件又一件想做的事。不能既要……又要……,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不能想什么就是什么。重要的是去做,感受做的过程,而不执念于结果。 专注于当下的生活,在尝试想做事情中找到那么一两个爱好,然后长期坚持,不管什么时候都能享受其带来的乐趣和满足。不管是看书、运动、户外,或其它任何事情,至少目前还没有那件事真正算是自己可以忘情投入其中的。有爱好的生活总是充盈的,有爱好的人是不会陷入茫然和无聊中的,有爱好的人是有趣、有热情的。 说完了自我和生活,再说工作到简单了,毕竟工作是无法完全和生活切割的,问题背后的原因也没太大差别。如果自我和生活的问题清晰了,也就更明白工作的意义以及如何看待和规划工作。 工作的问题不外乎两个,当下在做的工作和未来可能的工作。当下的工作是自己与自己、与部门成员以及与公司的关系,而将来的工作只是和自己的。 当下的工作: 公司环境下和自己的关系 就现在的工作来说,尽管有不少让人心烦或不尽意的地方,但总体上还算满意。对于大多数的打工人来说,这应该已经算很幸运的了。收入不发大财,但满足对生活的要求也够。工作虽然有忙不完的琐事,但也有机会不断发现自己的短板,持续完善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还不用承受太多压力,虽然说技术能力上拓展机会较少。 要说天花板,已经被论坛上讨论的外企发展空间说烂的问题,可又有多少人的能力真的是因为被天花板限制住了呢。 和部门成员的关系 刚开始负责部门工作没多久,个人生活进入最糟糕的时候。那会儿心理就是个病人,压抑和痛苦没有出口,常控制不住把情绪释放在与他们的工作沟通中(,还有父母😂)。失控后又会觉得愧疚,有一段时间想,不知道那两年他们是怎么忍受我的情绪不稳定的…… 现在和他们的关系自我感觉还可以,虽然和他们走的不近,但原则是清晰的。结果为导向,尽力做到公平,尽力为他们提供支持和能力提升的机会。希望能保持学习的动力,有责任心,工作输出能被公司认可。部门工作性质的原因,能力强的不设置任何障碍支持他们向上发展。 希望能得到他们的评价是:公平,正直,不自私,为他们的利益着想。如果哪一天,不再是上下级关系时,互相之间有做朋友的信任基础。 和公司的关系 入职公司马上就要十年,前些年虽然也考虑过其它机会,不过最后还是留下来,没有特殊意外的话,短期内应该也不会离开。 虽然职场迄今也就"现任"和"前任",公司的制度和文化、老板的管理风格都还是比较满意的。没有太多继续向上发展的机会,但随着公司这几年发展,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需要拓展能力去匹配岗位要求。毕竟工作十几年,知道只是个普通人,优点是保有持续向上耐力。所以,尽力能把当下的工作做到满意已经很不错了。 未来的工作: 对于将来的工作变动,可能是主动选择改变或被动重新开始。不管那种情况,改变都是基于未来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在职场的竞争力。不管是有更好的工作机会,还是想换一种生活方式,对于主动选择的变化都是追随内心的,只是选择时为可能的风险做好心理准备就好。 对于可能的被动变化,就目前的国际形势,以及所处行业和身在外企的情况,突然被迫需要重新找工作的概率还是不小的。所以,想想如果面对那样的情况可能会怎么应对?为了应对这样的状况,现在会做些什么的准备? 这样真正需要面对时,不会太过慌张。 当然,生活的态度对未来工作的规划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像有的时候会想,如果哪天公司关门了,去找个僻静的地方极简地生活一年,就像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生活体验。或直接去新疆或西藏找点简单、不繁忙的事,甚至也想过去远洋货轮找份差去体验一下,去做一个社会田野调查员…… 当然也想过,如果一直是这样单身的话,到了五十岁时可能直接就去做这些事了…… 可能因为单身比较自由,没有太多的牵绊和责任,生活态度可以飘忽不定,也没什么压力去顾虑未来工作可能的不确定。 所以,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当下最重要的是把心沉下来,能集中于在做的事情。有了定力,能保持专注、富有成效,很多问题可能也就不再是问题了。 本来想整理个读书笔记,把书中的方法和技巧总结一下,以便时不时看一下强化为思维和行动习惯,能不断向"高效能"人士靠近,结果是进行了一次自我反思。写了这么多后,心情一下轻松了很多,飘忽的状态感觉已开始着陆。这时候再去整理书中的方法和实践也更有状态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