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莲花不着水,又如日月不住空
很荣幸,最近也有点东西写了,今早起床就把李钟硕的《大老鼠》第五集看了,满脑子的大老鼠人格,笑喜,就像浴血黑帮,大部分看这部剧的男生都以为自己是汤米,不得不说这种剧的代入感是挺强的,倒不如说是把人性研究得非常透彻。
兜兜转转,仿佛最近回到很久之前的一个感觉,那个时候有目标,有反馈,有人携手前进,有人友善交谈,有人关心问候,很可惜的是,在那个时候,虽然接触的东西多了,但是自己心理承受能力不足,虽然现在看来都只是小事,可是那个时候都是能够左右到情绪的问题,如果让我再忙碌一次,我想我应该会比之前好一点,至少在不愉快的时候能够不断给自己洗脑,让自己仅记住那几条让我心情愉悦的话,就够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事情都是这样的,第一次发生的时候总是那么得不堪一击,等后反思总结,修复好这个漏洞之后,第二次再来,仿佛就像是有所准备,你来吧,我准备好了,大不了我再反思一次。
应该是第一次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吧,脑筋里的知识并不能稳住自卑产生出来的情绪,才会导致心理压力大吧,这点其实我有请教过我的父亲,可是他的回答是我现在才算是有点理解,他是描述了一种状态:既自尊又自卑,既奋发又颓废,既积极又消极,原话应该是引用经典句子,大概我现在的理解是,矛盾才是我们的常态吧,之所以之前没有出现,是因为接触的东西都是一方面的,所以想东西也只是一方面,在个人的角度似乎是没有其他约束,等到各种事情降临的时候,各种矛盾同时存在才是平衡的状态吧。
我主观的感觉,嫉妒是自卑比较容易衍生出来的心理行为,嫉妒一旦上头,就会充满敌意,而这种敌意往往会让我们失去很多机会,在多次嫉妒的经验中慢慢得出一个结论,凡是第一感觉有嫉妒的,往往是有益的。这个东西要是不好,你也不会嫉妒,嫉妒上头的时候,应该先冷静下来,好好的问问、听听别人是怎么做到的,自己差距在哪,我想这个是比较好的选择。
在问东西的时候,我最近也是在事后才感受到说,诶,我这样好像是不太好的,因为别人被问得不耐烦了,所以应该下定一条原则:
不要再三追问
一个问题,问了,没答,再换个方式问,也没答,那就不要再问了,即使说在《跨越不可能》里谈到说保持好奇心很重要,但是好奇心花在哪里也是需要去分辨,一个问题在同一情境下,尽量别问到第3次,即使换个口味问。
很想把不要把不开心的东西跟别人讲,但是心理会有一个冲突,直率哪去了?或许说要修炼到能够把不开心的事情,化作开心的事情讲给别人听,是一种更好地方式,我自己还是一个情绪动物,需要发泄,也有各种情绪动物的需求,只是觉得还是做得多比说得多好,比方说我看到朋友的一句座右铭很有意思,说十句我给你,不如一句你拿着,这种座右铭真可是过目不忘,十分惊叹。
最近有额外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在做任何突发行动之前,一定要先备份。这个话来源于工作,工作最常见的就是无论即将执行什么都应该将原来的数据备份一下,但是我理解的话可以用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如果病人突发疾病需要立刻打针,打针人员看到病人数据应该是先备份一下当时看到的数据,再给病人打相对剂量的针。还有最常见的是情侣之间突发事件,女友突然喊要紧急做些什么,如果可以的话,可以把紧急重要的信息备份下来,以免事后发生不必要的冲突或者争论。
最近比较想修炼的是博弈论,博弈论实在是高明,想起一本经典的中国博弈论,孙子兵法,也是发挥到极致,博弈论给我一种这样的感觉,在分析完整个情景后,我即将做的行动一定可以推动我的某个目标,最常见的就是预测自己行动后的全部可能性,包括别人的反应,连带的利益,事情的进展等,从而把可能性都进行第二种处理方案。打个比方,如果你跟陌生人发一条微信,你怎么确保对方一定会回复你真的想知道的问题。不过这很难做到,因为这个博弈当中没有更多的变量在里面,算是极度困难级别,简单一点的话,老员工如何保证自己不会被解雇和不断涨薪,就是怎么让新员工自动离职,我想这个是应该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博弈。
说一下强者吧,我所理解的强者,一定是能够承受得住的人,不论给他的是很好或者很不好的东西。举个栗子,打王者,王者50星的人都应该有一种感觉,队友坑是一定存在的,已经不会再因为这个问题而感到愤怒了,打篮球的也是,他们开游戏,一上场,就尽量专注打好自己的部分,也体会到,准备只能走到这里,结局还是得看天意,因为你也不会想到队友可以在最后一波团前先挂机了。
不管怎样,虽然说要怎样要怎样,可是还是随心好吧,有时候不断加以修饰的风景艺术作品远远比不上纯粹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