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物便见心 无物心不现
黑塞在《悉达多》里写到,世界并非不圆满,或是正处在一条通向圆满的漫长道路上:不,世界在每一瞬间都是完美的——所有罪孽都已然领受神恩,所有孩童都是潜在的老人,所有婴儿都已打上死亡的印记,而所有垂死者必获永生。因此,一切存在皆为至善,死即是生,罪孽即神圣,聪明即愚钝,一切皆是必然,一切都只需我的赞同,我的欣然接受、理解和爱。因而万物皆为圆满,世上无物可伤害于我。
在此之前,我更倾向以简单的“齐物”的观点看待世界,即生和死是一样的,祸和福是一样的,悲和喜是一样的,但读完《悉达多》之后,我悟证了:生和死并不是一样的,而是同一件事,只有两件事相同才叫一样,而生死、祸福、悲喜,只是同一件事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只是我们看到同一件事物的观点和态度不同而已,只是心随境转而已。所有事物都处在无常变化的转换过程之中,不断变幻,不断重生,不断以新的形态出现。生命从虚无到寂灭,生是死的一种形态;乐极生悲,悲是乐的一种形态;祸福相依,祸是福的一种形态。这一过程以时间为纽带,而在这一切存在之上又回旋着某种稀薄的、虚幻的面纱,任何人都无法把握,无法预判,因为所有形态都是事物本身的样子。苏轼在《赤壁赋》里也曾说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人们通常喜欢把事物按心和物分开看待,或者唯物,或者唯心,比如我看到的世界是真实的,但我心里的喜怒哀乐也是真实的,心和物两者可以并存,并不冲突。可我们看到的世界是彩色、立体的,鸡看到的世界是椭圆的,狗看到的世界是黑白的,世间万物以各自的视野看到的世界迥乎不同,而到底谁看到的世界是才真实的呢。所以每个主体以各自的视角,以各自的心看到的世界,都是这个世界的其中一个形态而已,都是真实世界的一个展示方式,每个展示方式也都是个体心的映射罢了。如何进行反证呢,如果心和物可以分开,那么梦呢。比如我在梦里和别人打架,一脚踢到了墙上,早上醒来脚肿了,墙凹了。庄周梦蝶,说是心物的交合变化,由梦引起的真实世界的影响,是该唯物还是唯心呢。如果没有心,物就不会改变,如果没有物,心的变动则无法呈现。所以心和物本就是一件事而已,世间万物,参差错落,各有千秋,生老病死,乐极生悲,福祸相依,谁又能证明不是一场心物交融的幻象呢。
为了避免过分陷入虚无主义,我同样很喜欢《悉达多》里的一句话:“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