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鸟藏书札记(十三)斯坦贝克
我收藏的现代文学早期版本不多,海明威也是今年才陆续购入了几本。而我收藏的另一位主要作家就是斯坦贝克。
四年前,我读了戈德斯通夫妇所著的《旧书与珍本》,从此开始了我的西书收藏之旅。最开始我效仿他们夫妇二人,从现代文库版的书开始收藏,因为价格不高,也陆续买到一些现代文库系列丛书。除现代文库系列以外,戈德斯通夫妇还喜爱收藏狄更斯和斯坦贝克。狄更斯的版本繁多,暂时没有见到十分心仪的版本。斯坦贝克我倒是收了两本,但尚不足以拿出来细说。
我最近趁假期又重读了《旧书与珍本》,有些新的感悟,碰巧又收得两本斯坦贝克,正好可以一并拿来说说。

第一本是《月落》,1942初版初刷,2nd issue,与之对应的是1st issue,《旧书与珍本》将其译作初版样张,一般是指书籍在第一次印刷时发现了一些错误或者需要修改的部分,修改后印刷的书就是2nd issue,在此之前印刷的未修改过的书就是1st issue。两者都属于第一次印刷,按理来说应该修改过后的2nd issue才是准确的版本,但现代文学初版书收藏中最怪异的现象就是这种有错误的1st issue才是藏家追捧的版本,市场价值比2nd issue高很多。这也引出了出版点数(points)这个概念,现代文学的初版本通常会有一些独有特征,这些都算是点数,人们通过点数可以判断自己收藏的是不是真正的初版初刷1st issue。本书的点数是:版权页漏掉了印刷商的名字,而112页第11行是“talk.this”。(本文中的点数为我自行总结所得,非从专业书籍摘抄,大家看看就好,不必太过较真。)






第二本是《人鼠之间》 ,1937年初版初刷,2nd issue。在看到这本的1st issue之前我其实并不觉得1st issue的价值比2nd issue高很多。先来看看本书的点数是:第9页倒数第二行以“pendula”结尾,第88页的页码是“8·8”。光看点数不足以发现差别,但是对比下面的图片后,会发现第9页删掉了一个句子并重新分了段。所以,我认为这本书的1st issue是最有价值的。







第三本是最近刚读完的《愤怒的葡萄》 ,1939年6月初版第6刷。这本书没查到点数,唯一的特点可能是原版书衣的一角有“First Edition”字样。这里要说一下,很多现代文学的书除了流通版,都会有Book of Monthly Club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读书俱乐部版,我个人不太喜欢BMC版的书,原因是BMC版的书很难界定时间,光凭版权页是无法确定的,哪怕重印了十多次它的版权页也还是1939年。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是越接近初版的装订,越可能是早期的印本。当时摆在我面前的选择有二:一个是这本品相不佳的第6刷,另一个是本品相较好的BMC版,该BMC版封面为仿皮漆布精装,虽版权页是1939年,但我判断应为1950年前后印刷,而初刷和第6刷一样都是用棉麻布精装。最后我还是买了这本第6刷,和中文版对照着读还挺有意思的。




第四本是《伊甸之东》 ,1952年初版初刷。此书没看到过2nd issue,不过有点数:第281页倒数第3行,“bite”,在后续的印刷版本中该词改为了“bight”。这可能是我收的唯一一本斯坦贝克的真正初版本了。不过这是本馆藏书,我个人其实是不太买馆藏书的,因为馆藏书通常会留下大量图书馆的痕迹,阅读体验一般都不太好。我这本原属洛杉矶公共图书馆,图书馆将此书重新装订过,整体品相还可以。当然,让我毫不犹豫购买的原因还是价格实在是太便宜了。






购买后面两本书的经历让我产生这样的思考:这些馆藏书和品相不佳的书,如果无法进入市场流通,那它们的结局是什么?废纸厂?还是垃圾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