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出花儿来
夜晚,外面雷雨交加,天地震颤。
我靠在床上,随手拿起床头柜上的《王阳明大传》,一打开,正是王阳明被贬龙场的那章。他前往龙场的途中,一路被追杀。后来他到了龙场,却发现那是极为荒僻的一个小村寨:“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与居夷人鸠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可以想见,当时境况何其艰难。但后人记得他的龙场生活,不是因为艰难,而是因为他的龙场悟道,那石破天惊的“心即理”的论述,使他的心学如奇花绽放。
我又联想到了苏轼被放黄州的艰难。人们记得他被谪黄州,也不是因为艰难,而是因为他的那首恣意雄浑的《赤壁怀古》。
世人谁不经历艰难与磨难?正如李白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他们之所以超越了艰难,是因为他们能从艰难里,开出花儿来。
一旦开出花儿来,世事的成败,人事的恩仇,突然就似乎变成了一场电影似的。你高高地俯瞰着它,在烟火尘埃的世间上演,生死不论,唯余唏嘘。那是你的人生,可生可死的人生,却不是你的精神。你的精神,在空中微笑。那种超脱,从被苦水浸渍的、被世间遗忘的孤独中生出。像绝壁上的兰花一样,光辉灿烂。
一个人如果不能从苦难中开出花儿来,那么苦难就只是苦难,它会把人压到尘埃中,或者悲哀地死去,蝼蚁一般。
苦难是一个人起飞前的顿挫。若不能静守其心,捱过孤绝,品尝静悟,生命便不能光大起来。走过然后会感谢那一切的经历,知道这是上苍的深意与期许。
当心中的明珠冉冉升起,世界一片光明。没有污浊,没有陷害,没有人情的冷暖。一切的龌龊,不过是一种成全。
假设诸葛亮伐魏成功,蜀汉统一天下,之后的他会怎么样?顶多是世间多了一个霍光。正是因为上天使他北伐失败,功亏一篑。于是后人见到了他鞠躬尽瘁的千古忠义之心。
孔子若是当了某国的宰辅,其结果也可能类似。终究是世事的失败,然后才见精神上的烁烁光芒,照耀后世。
失败,一转身便是最大的成功。
我们有这个转身的力量么?
王阳明诗曰:“白璧屡投终自信”,这话令我深深感动。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不论天降不降大任,一个人在苦难之中,唯一的出路是,让自己的精神籍由这苦难,开出花儿来。
《碧岩录》有一则公案:
“僧问镜清,学人啐,请师啄。清云,还得活也无?僧云,若不活遭人怪笑……”
小鸡要孵出来了,就要在蛋壳里发出动静来,这叫“啐”。母鸡知道了,就在外面啄开蛋壳,这叫“啄”,必须啐啄同时,小鸡才能活着出来,完成它的孵化。
在我们的生命中,是否听到天地之机的呼唤。很多时候,它的表现的方式就是苦难。若你知道外面已经具足接引之会,能发出啐声,则可得活。否则便“遭人怪笑”。
僧说,学生我在里边啐了,老师你帮我在外面啄吧。请镜清引导他悟道之意。这是师生的教育之机。正如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故知所有的困顿,它并无恶意,只要引导你完成自己的孵化。要你在艰难卓绝的愤与悱之中,静悟上天的启发,去完成一件天人之精神互相交感的作品。试想,一个人若在日常纷纭的思绪中,如何能与上天相接呢?必须是身受苦难,必须是遭受遗弃,孤独无朋。君不见,释迦牟尼独自在菩提树下睁开眼晴,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烦恼执著而不能证得。”
往往一生的积累,便在这啐啄的机缘之间收官。人生的过程,从生到死,不论是挫折还是平安,不论是贫穷还是富足,都是真正的“埋没随百草”。唯一有意义的,就是在你生命的这块土壤上,让你的精神,开出花儿来。从一种飞跃之中,照见真实的自己。
遇见苦难,而能在这那啐啄之间,终于豁然,何其不易啊。不止那升华不易,连那苦难,也是不易且充满慈悲的,世间又有谁曾有负于你?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易劫难遭遇……”
你自己的花儿,是什么样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