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学吧 | 薛利华:DH2W®模型(2)发现不同于发明
【编者注】本文为《产品经理思维模型》PMTM®、PMOS®系列连载的第7篇。作者为薛利华老师,来学吧创始人、乐咖功场创始人,乐产功场®首席讲师、乐品功场®首席教练。他是 OOLC®理论的先驱、DH2W®模型的发现者、ODIT®思维的始创者、CPST®思维的推动者。
发明与发现是完全不一样的。发明与发现均具有探索性、创新性的特征。因此,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发明有两种含义: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而发明创造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造出新事物或新方法;二是把已有知识应用到生产中去。发明和发明后的创新活动都可以看作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发明是一种创造过程,是人们在改造世界时偶然获得的一种知识或灵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发现则是一种创新精神和能力,是对事物进行探索、分析后产生的新观点,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或改造自然中所获得的新知识和新技能。这正如胡适所说,所谓“新发现”、“新发明”,都是依据已知的学问,推演出一种未知的物事或未知的理论。

再说,发现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是人们从实践中总结出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可以直接指导生产实践,也可以为发明创造提供理论依据。因此,个人的创造能力与创造水平如何,主要决定于我们能否认识与掌握客观事物,能否善于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新知识。对于我们产品经理而言,这点尤其重要。
发现就是看到了别人都看到的东西,却想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想法。 ——阿尔伯特·森特·哲尔吉(Albert Szent-Gyrgyi) 匈牙利生理学家、维生素C的发现者,诺贝尔奖得主
曾经有人问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是不是他“发明”了管理。德鲁克的答复说,在当时看来,只有一些天才懂得如何管理,完全可以照搬过来,而《管理的实践》能够让人们学会如何管理。很显然,管理早已为人所为,也是人们长久以来一直在做的事情。
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剑桥大学教授约翰·贝尔纳(John Desmond Bernal)曾说过,“那些没有受过未知事物折磨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发现的快乐。”如果你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你会发现有许多美妙的邂逅故事中的人物,都被自己的发现弄得神魂颠倒,甚至还有很多发明仅仅只是源于一次偶然的邂逅,任何一种理论或推理都无法预测到它们的出现。

“数学、科学或机械工程领域出现的任何重大发现、其实都是直觉和创造力积累至一定程度的结果。”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这样说道,“这可以说是一门艺术,难以通过考试发现或衡量。”亨利·福特(Henry Ford,1863~1947)既没有发明汽车,也没有发明自己为T型车而进行批量生产的零件。他曾就汽车的真正发明者发生专利纠纷时说:“我没有发明什么新东西。我只是把几个世纪以来前人的创新成果组装成了一辆汽车。”
实际上,DH2W®模型不过是对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进行具象化的描述而已。在这一点上,DH2W®模型可以被看作是这个理论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DH2W®模型非常有借鉴意义,如果能够将其与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相结合,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国学大师黄侃看来,“发现”与“发明”二者都是创新,只是形态不同而已。我从事产品经理人才培养与教学实践及应用工作10多年,一步一个脚印地踏上了这条发现之路。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些模型其实都是我们的知识产权,它们都是我的成果,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创造这么多。但是,我认为这些都是有意义的!

我不是在说,我发明了这些模型,更没有说过,是我创造了这些模型,而只是意味着,“我发现了这些模型”,或者说,充其量算是我发现了这些模型。这正如胡适所说,“遇事不肯轻易放过,旁人看不见的自己便可看见了。如今的放大几千万倍的显微镜,也不过想把从前看不见的东西现在都看见罢了。”
如果将创新看作是一个过程的话,则这一过程包括: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法;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并最终检验这些方案及其产生的结果。经济史学家艾博特·佩森·厄舍(Abbott Payson Usher,1883~1965),在1929年曾谈到,“发明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先前存在的元素建设性地组成新的组合、新的模式或行为的新结构。”
虽然创新在某些方面是新的,但在另一些方面却是旧的。社会学家吉尔菲兰(S. Colum Gilfillan)将其形容得更为言简意赅:“发明就是以前技艺的一种新组合”。以共享单车为例,就是互联网与自行车两大科技的组合。所以,尽管我们会对爱迪生的“发明”赞叹不已,但是只要问一下这些创意从何而来,就能获得更多的启发。

我们一般都相信,当比较适合新理论产生时,旧理论不久就将被代替,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实际应用中,理论如同裙子长短、翻领等剪裁设计,常常受社会风尚的制约。有大量的理论在默默无闻中成长,其中不乏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等,这些人时刻都在提出许多新观点,新理论或新方法。
很多时候,探讨同一个问题的理论五花八门,每一种理论都可能与观察事实相吻合,都有这样那样的道理,但只有某些观点能一下子唤起大众的想象,而有的理论却压过了另一种理论。当然,也不一定是前者考虑得比较周全,还可能会有其他因素的影响。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曾说过,“没有什么比时机成熟的理念更强大的了。”理论与流行文化也有着很强的联系,有些理论被运用和采用,并非仅仅是由于它的出现,更重要的是为了迎合新时代的要求。大多数人都无暇顾及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而我们的生活又不断地被各种理论渗透,来自科学实验,哲学研究和艺术工作等方面的思想,都会在不自觉地渗透到我们的文化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