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瑙河流域为何小国林立?
史学家常有“河流整合文明”的假设。这不仅是因为河流提供的水文地理环境适合农耕文明的孕育,也因为河流提供了天然的商业贸易与武力征服的路径;而“驯服河流”的水利工程也常需要上下游居民的持续协作才能实现。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世界重要河流的沿线大都处在单一文明/民族/国家的范围内。
但作为欧洲最重要内河的多瑙河沿线却为何小国林立,居住着差异极大的民族而自罗马帝国后再也从未实现统一呢?
仅就主要民族而言,多瑙河沿岸的主要居民就包括日耳曼人(德、奥、瑞),匈牙利人(匈),南斯拉夫人(克、塞),讲罗曼语的罗马尼亚人与斯拉夫人(捷克,斯洛伐克,乌克兰)五种。
在现今的欧盟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德国南巴伐利亚,上、下奥地利)与最落后的国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也都在多瑙河沿岸。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多瑙河未能发挥起“整合文明”的作用呢?
年初去匈牙利拜访朋友时,我产生了一个猜想:是骁勇善战的“外来移民”匈牙利人起到了多瑙河“中流砥柱”的作用,切断了上下游之间文明融合与军事扩张的路径。
翻看神圣罗马帝国(约等于中世纪的德国)地图可以发现,十世纪以后,日耳曼人在中欧的扩张主要有两个方向:
(在此需要简单说明的是,德语日耳曼人在公元1000年时主要的分布范围基本对应现今的西德各州,瑞士与奥地利)
一是向南越过阿尔卑斯山,在意大利与教皇争夺权势。
二是向东渡过易北河,与斯拉夫人竞争。只有在这个方向上,日耳曼人才建立起了持续的德语殖民地。直到二次大战结束,在现今东德各州,捷克苏台德地区,波兰南部西里西亚,波罗的海沿岸的后来的普鲁士地区都以德语为主。
而在多瑙河的流向-东南方向上,由于善战的匈牙利人的阻碍,很少能够顺流而下扩展影响力。相反,来自匈牙利铁骑的威胁在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之初还是帝国的主要威胁,奥托一世正是在击败了匈牙利人后巩固权力,成为了帝国第一位皇帝。
而当来自东部的威胁进入欧洲时,匈牙利又充当起了“欧洲之盾”的角色,在最前线消耗了蒙古、奥斯曼帝国等超级军事强国的力量,保护了中上游的帝国都城维也纳免受洗掠。
在文化与贸易方面,本不属于印欧语系(人种)的匈牙利语(民族)又很难与上下游的民族相融合,同样起到了“消声板”的作用。
如果这一猜想有一定道理,那么如今欧洲土地上语言、文化的多样性,竟有赖于多瑙河中游一个无人问津的小国,一个来自中亚的迁居客,一个至今自觉不属于欧洲的人口不足千万的民族-匈牙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