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朗读吗
书有两种读法:一种是安静的默读,一种就是发声的朗读。一说起“朗读”,总感觉很遥远,只记得初高中的早读课,同学们旁若无人地大声诵读,虽然彼此耳边声音杂乱,内容交叠,却还是可以“自顾自”地毫不干扰,仿佛这世界只有朗读的自己和手里的文章。想来,现在很多诗文底子都是在那时候“朗读”打下的。 后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读书似乎就天然变成“无声”了,虽然这种静静的阅读,可以带来内心的宁静和思想的冷静,但阅读的时候会与书产生一种游离感,总不像“朗读”那样,能够深刻地进入到文字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细想来,我们不再“朗读”,可能是因为,觉得大声读书的样子多少有些“幼稚”,在周遭的环境中也显得有些突兀,于是为了融入环境,我们便做了“无声”的选择;也可能是因为,自己的脚步太匆忙,总想要尽快“看”完,而朗读则显得既笨拙又缓慢,容易耽搁了“急促”的行程;还可能是,书本上不免有些费解难念的文字,查字典、查百度又让人觉得太过麻烦,还是囫囵吞枣的浏览来得爽利。 但渐渐地我发现,朗读是默读所无法替代的——文章本身有其音韵之美,文字背后有潜藏的意蕴,这些都需要通过一字一句的朗诵才能够得其门径,并登堂入室。 手边有本《愤怒的葡萄》,这书我翻开了好几次,都是看了没几页就放下了,自己怎么打开都觉得姿势不对。后来,我发现是书的开开篇太长了,作者花了很多笔墨进行了环境描写,这样的铺陈很容易让人失去阅读的兴趣。想到这里,我一改原先默读的方式,而以大声的朗读开场。读了几页下来,忽然发现,这些环境描写不仅不冗长,反而非常精彩,一边阅读一副画卷也就徐徐展开了。让人瞬间置身于宏大的背景之中,那里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都是如此生命勃发,我都有点忍不住要往下看了。有了这样的直观感受,自己就已经被甩到故事里,成了他的经历者、参与者,再往后的阅读就仿佛卫星进入轨,完全可以自动运行了。 朗诵不仅可以让人沉浸式地融入故事,还可以更好地领略经典的艺术之美。沈从文的《边城》,以前也觉得美,但又觉得没有别人所评价的那么美。直到我用朗读的方式一段一段地去品,才发现《边城》就像是一幅湘西的水墨画,它把那里山水的静谧、人的淳朴、爱情的凄美都已经写到了淋漓尽致。 找回了“朗读”,就像是与一位多年的老友重逢,相信在“有声”的陪伴下,会收获更多的阅读惊喜,更能领略到文字的真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