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节奏”带了节奏(通向35岁系列第1篇)

“节奏”:自然、社会和人的活动中一种与韵律结伴而行的有规律的突变,用反复、对应等形式把各种变化因素加以组织,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即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
听一段音乐,看一部电影,读一本书,似乎是可以意会到它的节奏,或快或慢,或急或缓,因节奏原本就是“抒情性作品”的一种表现手段。
若一个作品节奏好,我们可以很享受。
1
最近萦绕脑海的是“节奏”的另一种非艺术性表达,即它在生活、工作语境中的准确含义。
仔细回想了一下,每次遇到什么问题,别人经常给出的建议是要保持节奏。工作要有节奏,生活要有节奏。
最近看书听播客时也常见这个词。每次都觉得挺对,好像自己确实缺失了一点节奏。但他们所指的这个“节奏”具体指的是什么,是哪里节奏不对,或者要形成什么样的节奏才行,一般又不会说清楚。
结果听的人就容易将“没有节奏”与“不够努力”划上等号,好像应该更努力才行。
但事实并非如此,即使是努力到废寝忘食,吃饭走路时都在思考工作,为生活奔走,但依然可能被认为“没有节奏”。
这是一件很玄学的事。节奏原来只是“作品”的一种抒情性表达,是一种艺术特征,而一旦运用到生活中,即使每个人都接受了这种语境,但依然没有人能说清楚“什么叫节奏”。
可能是因为生活不是作品,而是创造作品的过程。
《月光奏鸣曲》可以很有节奏,但贝多芬在创造它的过程究竟有什么节奏,是很难说清楚的。我们不知道一个灵感什么时候降临,也不知道作者会以什么方式捕捉到它,并将它体现在作品中。
2
上大学时每天吃3顿饭,除了吃饭就是学习、睡觉(当然并非所有人都是这样);毕业后每周上5天班,此外还要学习、找对象、照顾父母等等,这么一看,从学校到社会,我们的生活节奏变快了。
可如今再回顾学校生活,我甚至可以将其归纳为“毫无节奏”,无节奏的点在于不知提前规划每年的学习与理财计划,也不懂为毕业后的工作早作储备,对自己的核心优势也没什么概念。在学校时的我很难符合目前的我对“节奏”的要求。
这怎么可以做到呢?明明当时也有对“节奏”的概念,也想拥抱节奏,也确实在为此努力。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容易知晓当下的自己应当具备什么节奏,也很容易去评判别人在某件事上是否有节奏,但却很难真正做到别人(包括不同时期的自己)对节奏的要求。
3
既然对自己的节奏可以做到心知肚明,那就按自己的节奏行事,旁人的建议是好心提醒,应当感激,而每逢一个建议动辄调整自己的节奏,最终会乱上加乱。
前阵子在火车上听到一段有意思的对话,邻座一男一女在讨论“卷与不卷”的问题,女生讲了一个故事:她有个同事因为不想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太卷,决定另辟蹊径,不走传统教育通道,在孩子三四岁时就把他送到了巴厘岛附近的一所“学校”,这所学校不教识字,也不教什么素质教育,就只教养鸡养鸭玩水这些。她的这位同事目的很明显,是想让孩子回归到自然之境,学会快乐生活,只要孩子快乐就行,其他什么升学啦、考级啦统统不做要求。
说完这个故事,她的一段评价让我印象深刻:这哪是不卷,这是卷到了极致好吗?是卷到另外一个境界了。别人只是要求孩子考个好学校,她却希望孩子一辈子都快乐,快乐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这个要求以后一定会让孩子很痛苦。
在她看来,只要是对孩子赋予了期望,就已经不可避免陷入卷的潮流之中。别人是期望孩子成绩好,素质突出,她的同事是期望孩子能够一直快乐,实际上强加的依然是家长的观念。
我不知道她同事如果听到这个说法会作何感想,会不会因此而调整自己的育儿节奏。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假如过多地参考别人的建议,势必最后连怎么带娃都不知道。
伟大乐章的问世,离不开作者自身对音符特有的理解。
4
保罗·格雷厄姆在“如何找到自己热爱的工作”中有一条建议,大意说的是不该去担心除了朋友之外的人的意见,世俗往往会扭曲信仰本身,让自己偏离初心而去做那些希望自己会喜欢的事,而不是那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事。
心流不会像音律那样飘进耳朵,时间也不会折叠成电影时刻在眼前放映,所以生活节奏很难直观感受。
我自己关于节奏的理解是,在做某一件具体的事时,如果能明确此刻自己已然全力以赴,真的尽力去做了,那么这就是属于自己的最好节奏。我们是否对别人的期待过度反应?是否已购置了太多不必要的商品?
每个人的节奏都不同,怎么定义节奏,还得自己说了算,别被“节奏”给带了节奏。
————————————
微信公主号:“三五陈群”,写点35岁之前的事,看看35岁时会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