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小城畸人》
一个我不认识的作者——舍伍德·安德森,一本从未读过的书《小城畸人》,因为方所的共读会,让我读到了它,我读书很少有什么目的性,只靠缘分一点点接触。这本走进我生活的书,我相信是缘分所致。
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当读到第二个故事的时候,我就已经入了迷,很快就读完了。小镇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愁苦、自己认定的真理,被这真理关在某种牢笼里,但读着读着,我并不认为他们真的奇怪,反而觉得这就是我们身边的人,是我自己,这让我开始思考,“奇怪”和“正常”的关系,到底怎样才算“正常”?我的奇怪又是被谁定义的“奇怪”?
带着这样的思考参加共读会,希望更多了解作者意图。虽然最后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单纯从小说本身来说,这还是我所喜欢的人和故事,我甚至因此想念家乡,想念家乡里的每一个具体的人,他们鲜活的人生至今让我羡慕不已,我曾动过书写他们的欲望,但始终无从下笔,也许是对自己写作能力的极度不自信吧!但无论如何,对于具体人的书写始终是我感兴趣的角度。
本书语言平实,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深奥的大道理,画面感极强,有许多情节像电影画面一样清晰显现在脑中,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小说。 就是这样不动声色的描述,将整个镇子里的“畸人”书写出来,无论多么荒诞、悲伤、执拗、不可理喻、唏嘘……都在作者笔下缓缓流出。希望有机会能看到舍伍德其他作品,感谢方所。
【摘抄】
把人变成畸人的,正是真理。……这些人拿了一个真理在身边,然后只遵照着这一个真理,活了一辈子。于是乎,人成了畸人,怀抱的真理成了谬误。
伴随着工业化的到来,眼花缭乱的事物喧嚣而至;无数个新的声音从海外来到我们身边,发出刺耳的喊叫;火车来来往往,城市拔地而起;兴建的城际铁路在小镇内外、农舍前后逶迤而行,不久前还出现了汽车——这一切,使美国中不认的生活和思维习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时代匆忙而胡乱想象、随便写就的书本进入了家家户户,数以百万级的杂志广为流传,到处都充斥着新闻报纸。在我们这时代,一个站在山村小店火炉旁的农民,脑子里装的别人的话几乎要漫出来。是报纸杂志使他膨胀了。旧时那野蛮的愚昧,带着一种孩童般的天真之美,如今已一去不复返。
她把脸转向墙壁,开始强迫自己勇敢地面对一个事实:许多人必定独自生活,独自死去,就算这里是温士堡。
我注定要去爱,却没找到可以爱的东西。这很要紧,如果你懂,自然就会懂。所以我不可避免的要沦落。很少有人能懂。
成为一名作家需要面对哪些困难,“你得去了解生活。”……“你要了解的不是人们在说什么,而是他们在想什么。”
他琢磨着生,就好像他母亲琢磨着死。
小伙子在镇上人潮涌动的街头感受到了孤独和寂寞。此刻,有了海伦在身边,这样的心情既似消散了,又似越发强烈。她的内心同样如此。
这个地方被注入了生活,甚至漫了出来,因生活而发痒,而扭动。而此刻已是夜晚,生活的气息全部小三,寂静的可怕。一个人安安静静地藏在树干后面,心性中反思的倾向就会增强。一个人既会因为想到生活毫无意义而颤抖,也会因为热爱生活而泪水盈眶,若镇上的人是自己的同胞则更甚。
由于某种原因,他们解释不了为何在这静夜里,他们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无论男人男孩、女人女孩,他们都在一瞬间抓住了某种东西。有了这种东西,男人女人才能在当今的世界过上成熟的生活。
爱就像一阵风,在漆黑的夜晚吹动树底下的草。爱情就是暧昧的,是生活中神圣的意外。若你非要弄个分明,搞个清楚,非要住到吹拂着轻柔晚风的树下面去,那么你只会早些收获令人失望的炎炎白昼;那刚因为亲吻而炙热、柔软的嘴唇,会覆上马车经过时扬起的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