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你是这样的崔莺莺
买了好几本刘勃的书,一直都没有看,种草容易拔草难啊。今天因种种原因,拿起了《传奇中的大唐》,第一篇《<莺莺传>前任的凯旋》,就让我读出了心意,感觉特别对我这类中年妇女的口味(希望作者不要介意)。不管是《莺莺传》还是《西厢记》,都不太有好感,毕竟是“始乱终弃”的故事。按照刘勃的说法,《西厢记》更负有戏剧性,充满了各种人为的冲突,而《莺莺传》更像作者的回忆录,作者虽然不愿意承认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但又处处想炫耀这段情史。而《莺莺传》和《西厢记》虽然都是莺莺,经历着差不多的遭遇,但人设居然不同?被刘勃一解读,我倒是挺喜欢《莺莺传》里的女主一些。 如果我年轻20年,我可能更向往冲破一切藩篱的爱情故事,鼓励男女主人公为了爱情私奔,海誓山盟、天崩地裂。而今人到中年,我尤其认同刘勃说的,规则一是束缚,二是保护。突破了规则,某种意义上,也丧失了保护。很多私奔的故事里,都是玫瑰色的开头,暗黑的结尾。只不过写故事的是男人,他们掌握着话语权,很少站在被抛弃的女性的角度去叙述而已。 刘勃认为,莺莺一开始就知道了自己的结局,也知道自己所托非人,只是她爱上了,才看起来好骗而已。这对她来说,只是一段尘封的往事,而对于张生来说,却是对外炫耀的谈资,证明自己魅力的证据。他后来去找莺莺的丈夫,谎称是她的表兄,想见她一面。也不知道他是出于什么心态,是不是像现在的成功男人,都喜欢去同学会和初恋重温旧梦。如果初恋过得不好,更能满足他们的拯救欲。但莺莺拒绝见张生。刘勃认为,莺莺并不像张生期待的那样,被抛弃后过得很痛苦。这让我想起张爱玲写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振保喜欢红玫瑰,但不愿意娶她回家。他娶了白玫瑰,十几年后再见红玫瑰,发现红玫瑰虽然有了老态,但心态比他平和,他竟然有些妒忌她。应当是她哭,为什么是他哭呢? 我喜欢刘勃解读的这个莺莺,年轻的时候爱得轰轰烈烈,年老了也并不留恋往事,比起张生吃着碗里瞧着锅里,她的“怜取眼前人”,才是幸福的秘诀。
水秧王朝珍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陕西人艺版《白鹿原》
- 法律需要不断进化
- 走上街头就不要回去了
- 《初步举证》碎碎念 (1人喜欢)
- 四刷《哪吒2》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