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毕业生在一线城市的大撤退,只要三年》
写这样的标题,我笑了。2018年之前,我看到这样的标题会怒斥一声“什么鬼,又在制造焦虑”,就像新世相在2017年发起的活动“逃离北上广”一样惹人生厌。
两天前,在朋友圈陆续看到几条朋友离开广州和深圳的消息,百感交集,我正打算过段时间去广州,不知道那些去上海,北京的人都怎么样了?
在这个“985自称废物”“专科生没出路”的社会里,二本生的我们夹在中间,上不上,下不下,如今很多中小企业纷纷不行了,满足大企业招聘需求的“本科及以上”却进不去,又不想浪费自己所接受过的教育而进工厂,在一线城市干着朝不保夕的工作的同学们,纷纷在毕业三四年后逃离这里,考公的考公,考研的考研,至于后面怎么样,不好说了。
1. 对职场的厌恶:经历过企业N次优化,同事来来去去,就明白公司危在旦夕,朋友在一个互联网广告公司上班,招一个文案策划,人事说来应聘的好几个硕士,而且像服务类型的中小公司,天天看甲方脸色,加班更是没日没夜的,不熬夜赶方案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干广告的,好像很自豪一样。那白天在干嘛呢?在摸鱼,在扯皮,在睡觉嘛?不是的,在跟甲方进行无效沟通,从上到下都是这样。而且,各种会议,流程,考核,多到离谱,这班上得跟进宫一样。
2. 对未来的焦虑:单单是每年上升的考公考研人数,就足以让一个普通本科生感到头皮发麻了,很多宣称不看学历看能力的公司,第一眼刷掉的照样是学历,因为看能力得拉长时间看才行啊,而且现在的简历都有代写业务了,很普遍,能力咋样真的从简历上看不出来,但是看学历筛选就让人事容易一些了。
再说了,很多的大公司表明了必须985,211,甚至有留学背景的,要是我是HR,或者公司负责人,我也会那样选人才,省事。甚至,当我看到一些情感电台,一些写短视频文案的求职者里面有不少文学硕士,传播学硕士时,我就感到无比惶恐,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宁愿让应聘者多花几年时间在学业上,也不愿给他们几分钟的面试时间证明自己。
3. 生存成本:按我以前在广州天河区上班为例,一般住在珠江新城周边的城中村或者老小区,相对来说比较便宜,刚毕业的时候同学之间的工资一般在5k到6k,城中村一个普通单间七八百吧,还没算上水电,水电一般都是按商用算,老小区才是民用,其实算下来也要在住上面花掉一千,这已经算是住得很简陋的了。有些人还特意找那种偏僻的只有一张床的单间,四五百块一个月,就是一个睡觉的窝,夏天不用空调,确实可以省很多。我比较幸运的是,从实习到毕业了两三年都是和大学同学一起合租,从城中村到小区,房租水电都是均摊,少的时候三四百一个月,后来我自己单独要一个房间,一个月加上水电一千,除了正式工作,还接了很多兼职,这期间也攒了一些钱。
我们已经算是比较节省的了,不买大牌,不怎么逛街,就是周末看看电影吃个饭,或者逛逛展,书店,去免费打卡点玩之类的,旅游都很少,一年一次,疫情来了就没去过,都在省。再怎么省,一个人一个月也要花掉两三千,租房一千,吃饭一千,其它杂七杂八一千,有时候会给父母一些,然后自己一个月定存三千,后来是五千,如果做兼职赚多了点,就适当奖励自己。
后来我做手术,钱一下子花没了。
4. 怎么都在告别:等我从医院出来,已经过了一年了,我那些合租的大学同学都陆陆续续离开了广州,我的行李还在广州,因为朋友搬家离开了,它们因此也辗转了几个地方,我和朋友说能丢的就丢了,也没剩下多少东西了。等我过段时间去广州重新打开它们,我能想象得到那种久别重逢的感觉,太心酸了。
朋友搬东西的那天说,本来想等我来广州复查的时候见一面,然后再走的,但是没想到疫情你来不了。就这样,我们打视频告别,她在帮我收拾行李,寄到另一个朋友那里存放,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和她合租的时间最长,从2017年到2020年底,甚至有三年时间是睡在同一张床上的,实习的时候,四个人租两室一厅的,后来到2020年我和她租一室一厅的,都是睡在一起的好朋友,一起做饭,吃饭,有太多共同的回忆。
朋友说,回去考公务员啦,如果没考上,以后会再来广州。但我希望她考上吧,广州有再多的回忆,也不属于我们。
现在的我在老家过着不用调闹钟的惬意生活,想到不久的将来就要扎进广州的人潮里,我就感到窒息。不管怎样,好好生活吧。如果觉得太累了,就离开。努力实现自由职业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