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把钥匙能开任何锁,那一定是「反馈」
今天聊聊「反馈」。
事实上,我们真的没有办法独自幸福和独自满足,这样只会陷入自己十分主观的感受,从而跟我们所处的真实生活脱了节。终有一天会重新陷入对自己的迷惑中。
倒不是说,需要他人对我们的评价或者我们这一生都是为别人而活。
其实获得他人的反馈实际上是一个自我修正的过程,只是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来自哪些人、哪些反馈是我们可以受用的。
这就像一本错题集,它能反馈给你,什么地方需要注意。但是错题集的依据是标准答案,我们的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所以我们要分辨哪些是有效反馈,哪些是无效反馈。隔一段时间,再回头看一看,那些反馈用上了没。
反馈不仅来自于人,也来自于某些app或者未来的自己。这么说好像有点摸不着头脑,但理解起来却很简单。
记账APP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馈,只要你有耐心一直用下去,它就能反馈给你看哪些地方多花钱了,哪些地方克扣自己了。一年下来,对自己的财务状况就能有一个通盘的掌握。
不是都经常说:“感觉也没花什么钱,钱怎么就没了呢?钱可真不经花。”
不是钱不经花,是我们甚至对自己花的钱都没有概念。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记账是理财的第一步。
写日记就是让未来的自己进行反馈。
每日反思,就是拿纸和笔,把今天的问题记下来,不需要有答案,答案不会在你反思的时候懂事地出现,但是会在日后你翻看遗留问题时冒出来。
1、用“第三视角”看事,多少能给你带来些收获
进行反思有时候像一个仪式,要跳出第一视角,站在第三视角的角度去看问题。
那你会发现,我们其实并不孤单,只要我们没有每天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门,只要还有社交活动,去公司上班……等刻意避免与外界产生联系的行为,反馈就一直存在。
被老师批评,被老板骂,被同事质疑能力,跟朋友争论,这些也都是反馈。第三视角能让我们跳脱自己的情绪,正视当下的问题,如果这些“反馈”来的莫名其妙,毫无缘由,扔个耳朵就行,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争理上。
但是,如果对方说得有道理呢?不管当下自己心里是憋屈的还是愤怒的,总之是自己学到了。
2、反馈=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
陷入某个复杂处境的时候,会产生盲点,因为我们所有的注意力都过分聚焦在问题本身,没有养成跳出问题,从别的地方找答案的习惯,情绪占了上风驱使我们钻牛角尖,结果路越走越窄,感慨命运不公正,生活不公平。
放下手里的事情,不论多紧急,哪怕明天就是deadline了,先解决自己的抵触情绪,再从别的地方找打开问题锁的那把“钥匙”。
钥匙在哪里,我不知道,但是肯定不在问题里。不然,锁就直接开了,问题也就解决了。我们就是要找到那把钥匙,插进锁眼里,下次再遇到类似问题,我们直接打开锁就行。
这样我想到之前朋友跟我说的一句话:“你别看XXX提案的时候见招拆招多厉害,那也是几十年的修行磨出来的。”
所谓见招拆招,无非就是问题都是碰到过的,找到了钥匙,钥匙也早已经插在锁孔里。
我们可以找人聊天,向外界寻求帮助,听听不同的看法,读一读看似无关的书。吸收的信息点一旦与当下问题产生关联,钥匙的轮廓,就初显了。
否则牛顿的苹果只是一个水果。而「反馈」就是帮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那个“万能钥匙”。
3、爱独处的人得到反馈的方式
有些人喜欢独处,不爱社交。
如果长期感觉孤军奋战,觉得自己无法从除自己以外的人那里得到反馈,难道就真的一直恶性循环下去了么?肯定不是,人类大脑最可贵之一就是进化出了自我反馈的能力,即反思。
我们动用大脑的反思能力,去帮我们自己给自己反馈。
除了反思,还有一个就是阅读。阅读有多好,我之前的推文里也已经介绍过了,但为什么阅读=反馈呢?
不要把阅读当作单纯的看文字,而是想象成在跟作者对话,拿自己的观点跟作者的观点产生碰撞,带入自己的生活产生关联。所以阅读不求快,200页的书不用强迫自己2天就看完,不必留意还剩多少页,边读边思考,把跟自己产生关联的观点记下来,带入自己的状况,想想自己哪里做的对,哪里做的不对,得到反馈,易如反掌,重要的是,阅读同时请使用我们的大脑。
选一本好书,慢慢读,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作者的智慧,总有我们用得上的地方。用不上的可能也只是目前用不上。但别忘了,好书可以反复地去读。
所以,我们一辈子都在追求反馈来帮助我们成长。而且,我们一直在追求的可能还是刺耳的声音。
这么一想,还有什么带有观点的批评是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的呢?
说完反馈,我感觉下一次要说的主题就是「倾听」,事实上,倾听是门技术活,不会倾听,就不存在有效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