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武侠的时候我们在想些什么?

还记得你的武侠梦吗?那年你是花季少男还是少女?你是想成为桃花岛的偏偏仙女还是弯弓射雕的侠之大者?
武侠之所以美好,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读武侠的年纪,也是天马行空,那时的未来,也有着无限的可能。
那年我高二,课桌抽屉里躺着从学校图书管里借来的《书剑恩仇录》下册。上册在同学间几经流转,成为老师办公室没收的禁物。书与剑,在一个即将高考的十六七岁的少年生活中,在现实与理想映射下,碰撞出金属交鸣声。
至今,书与剑仍是我淡水生活的难解情缘。
我初入江湖却是在学龄之前。那时的我住在母亲学校的教师大院中,邻居邵老师给我雕琢了一把小木剑,从此,我便成为仗剑走天涯的剑客。我始终是一个不合格的剑客。剑客手不离剑,而我的剑,和我的童年一样,掩埋在那百里之外的故土。而铸剑人邵大师也于前几年仙逝,永久封存了我剑客的机密身份。
还有谁记得我也是剑人呢?
近日读《老子》,读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恍然失神。这不是《九阴真经》的第一句吗?也是傻小子郭靖在桃花岛与欧阳克竞聘女婿,口试时摇头晃脑,抑扬顿挫,脱口而出的上任词的开篇。
确实,对一个即将混迹江湖的剑客,只有一把木剑,诚然不够。我幻想自己家中的“藏经阁”内,也有这这么一本真经——他或许只是披着《新华字典》的外衣。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让真经显现出来呢?博学多才的我,用了武侠小说中屡试不爽的方法——火烧。真经不怕火炼,那时我的小脑袋里已经浮现出我爸手忙脚乱从锅炉里掏出真经,使劲拍打其上的灰烬,然后目瞪口呆得发现灰烬褪去后,一行行小字在逐渐浮现。
结局并没有差很多,我爸确实手忙脚乱地在锅炉里掏,气呼呼地拍打尚未完全燃尽的书页,只是一行行小字出现在他的脸上:“你小子找揍?”
而今,我在同样是刀光剑影的职场上。
码下这些不同于机器语言的文字,是因为我想念我的那把小木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