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自主论|02|风险管理
导读:本文是《青年自主论》系列的第二篇,是《自主论纲要》的青年版。前一篇讨论了时空资源优先性与问题挑战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三种解决思路,分别是时间管理、空间思维和无限游戏。本篇主要讨论人类渴望安全(确定性)与追求自由(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以及解决思路,即向右的保守策略、向左的激进策略和居中的均衡策略。

基本矛盾2人类渴望安全(确定性)与追求自由(不确定性)的矛盾
世界是个万魔殿(Pandaemonium),是确定和不确定、可知与不可知、可说与不可说、可控与不可控、可用与不可用的混搭。我们追求自由,却处处面临枷锁。枷锁是我们对安全和确定性的渴望,它和我们对自由与不确定性的追求是相悖的。这些关于安全和自由的关系,我在《图说自主论|01|安全、自由和自主》中已经做过具体说明,这里简单回顾。
多巴胺系统渴望意外。当你得到好东西时,多巴胺神经元不会激活。当你得到意想不到的东西时,它们才会激活。基本上,我们的生理决定了我们会对新奇事物做出强烈的反应,并从中学习。当新奇变成常态,我们能够对事件做出一定的预测,就不再有必要对该事件进行标记。多巴胺便停止释放。这时候,意外,或者说不确定就变成确定。
杏仁核系统警惕意外。意外往往与不可预知的威胁和伤害有关。杏仁核是一个预警系统,激活我们的应激系统,调动身体资源为确定性被打破后可能带来的不确定做好准备。自主感的基础是心理安全的需要。安全最好是确定的事物(确定性),其次是确定的概率(风险),最不喜欢的是没有概率(不确定性)。
多巴胺系统和杏仁核系统同时后台运行,自由追求和安全需求同时发挥作用,就把我们陷入了基本矛盾2的纠结困境。一方面,渴望风险和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收益,另一方面,又害怕其可能带来的伤害。

面对这种基本矛盾2的不同选择,将我们分为三类人。这三类人的安全和自由偏好不同,意愿、能力和资源特质不同,自主水平也不同。用「自主三角形」去描绘他们的状态,分别是续命三角形、搏命三角形和中庸三角形,对应安全至上的保守策略(意志的基石向右倾,牺牲自由换取安全),自由至上的激进策略(意志的基石向左倾,牺牲安全换取自由),以及对立统一的均衡策略(意志的基石居中间,保持安全与自由的均衡)。
是的,站在万魔殿的入口,面对确定与不确定,在管理风险时,自主论的倡导者认为,有保守、激进和均衡三条道路可以选择。
保守策略:安全至上,无为而治
保守策略的内核是安全优先,努力消除风险点,确保自己能够活着,只要活着,就有机会翻盘。理论上说,一个长生不老的猴子,在一架打字机上随意乱打,经过长远到难以想象的时间以后,将会打出莎士比亚全集。不确定性大师纳西姆· 塔勒布(Nassim Taleb)把「遍历性(ergodicity)」概念引入风险讨论,并教会我们区分「集体概率」和「时间概率」。

以俄罗斯轮盘赌为例,在6发装的左轮手枪里上1枚子弹,玩家挨个朝自己脑袋扣动扳机,6个人中有5个是胜利者,赢得奖金的概率高达83.33%,这就是「集体概率」;1个玩家连续去参加6次俄罗斯轮盘赌,最后的成功概率就是「时间概率」。当某人的时间概率等于集体概率时,我们可以认为,他实现了遍历性。显然,如果我们想最后赢得大奖,必须努力实现遍历性。获得遍历性的首要任务,就是避免出局,继续活着。如果不能活到最后,再高的成功率都跟自己无关。
遗憾的是,许多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混淆群体的集合概率与个体的时间概率,总是用群体的集合概率去解释问题,提出针对个人的建议,把个人带进沟里。塔勒布坚定地奉行生存第一的法则。在他看来,理性只有一个内涵,就是帮助生存,避免毁灭。今天活着的人类都是自然演化和社会发展的适应者和幸存者,身心系统中都预置许多被实践证明有效的风险防控手段和自我保护机制,它们都是有利于生存的。其中最典型的是人类的认知偏差,共有几十种,我把它们归为「七类倾向」,其中最基础的就是保守倾向,如零风险偏好(Zero-risk bias)、负面偏差(Negativity bias)、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等。在复杂环境下,这种认为避害重于趋利的策略有利于提高生存概率,在时间维度实现遍历性。

参考自主论的心理过程模型,保守主义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大致如下:感觉阶段求全,容易受FOMO效应(Fear of Missing Out,错失综合症)困扰,生怕错过重要信息,最后信息过载,备受焦虑和压力。判断阶段求稳,对一切可能的坏消息采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消极防备态度,极端者就成了黑暗森林里的猎手,要干掉一切发光的对手。决策阶段求实,别人干过的,就模仿和追随,过去干过的,就继续延续,别人和过去都没干过的,就慢慢来,先放下,拖延甚至放弃。行动阶段求多,为了确保搞定,宁可多储备一点资源,多投入一点资源,导致冗余和冗员,一些时候就会变成自上而下的逐级加码。保守策略成本高昂,效果尚可。以决策为例,模仿和拖延的组合,会带来少决策、轻决策、慢决策,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这些策略看上去都有躺平的嫌疑,但用好了都有躺赢的效果。解释下背后逻辑:
1. 少决策,按惯例办事。不管你是否承认,许多时候,后视镜里的路是直的时候,前方的路就是直的,后视镜路是弯的时候,前方也是弯的。虽然我们看不起刻舟求剑,但许多时候用旧办法解决问题都是有效的,因为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许多问题是老问题,用办法就可以解决,就可以让个体获得与集合概率相当的时间概率。参见「模仿」。
2. 轻决策,靠直觉判断。心理学吉仁泽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研究的结论是,面对高度的复杂、不确定的世界,简单法则(相信直觉,使用启发式思维)反而可以取得「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效果。吉仁泽不是说复杂计算不好,而是复杂计算为了获得同样的效果,需要海量的数据和庞大的算力作为基础,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条件在多数时候不具备。更多观点,参见「精要」。
3. 慢决策,让子弹飞会。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讲过日本官僚通过拖延,把问题拖到没有的故事。面对不确定情况,采取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拖延,是写在生物基因里的原始代码。动物会危机时刻会装死,多数人在危机时刻会僵住(等待他人行动后会追随),这些都是用时间换空间的思路,通过拖延,创造更多缓冲的余地。等情况更加明朗,问题更加清晰,条件更加成熟时,再去行动。相关建议,参见「延后」。

但是,保守主义绝不是万全之法,至少有三个短板。
1. 不好解决新问题。虽然在多数时候保守策略的因循守旧可以带来过去一样的幸存效果,但是在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变化时,保守就是在拿生命冒险了。虽说多数时候大难不死、蒙混过关,但是再小的风险,重复尝试后也可能会叠加为爆仓出局的危险。平均一米深的河,趟得多了,也会淹死人。所以在使用保守策略时,我们真的需要一颗大心脏,或者较好的抗压能力,或者干脆愚钝一点,眼不见心不慌。
2. 容易被人割韭菜。相信老办法,容易越走越偏。保守主义更容易受认知偏差影响,陷入决策陷阱,并在重复中不断放大这些错误。卡尼曼曾和吉仁泽等辩论,指出相信简单启发式和直觉的做法,容易导致认知偏差被那些操控环境线索的人所利用。我在介绍卡尼曼和西博尼等人的著作时,系统性讨论过相关问题,这里不再赘述,大家感兴趣可以阅读关于「系统噪音」「决策陷阱」等讨论,以及应对这些问题的「决策架构」理论。或者保持「循证」思维。
3. 可能放大劣根性。人的确有先天弱点,包括意志层面的懒散倾向、认知层面的愚笨倾向、情绪层面的贪欲倾向,因为世界很复杂,问题很困难,只要稍微放松精神,人就会往后退,「三大弱点」就会被纵容和放大。人的自由有「四种段位」,分别是低阶无为、低阶有为、高阶有为、高阶无为。只把无为拿出来分档,三流的无为是什么都不做,睡觉、发呆,等结果;二流的无为是根据自由意志来选择不做什么(free wont / veto),勇而不敢、强而不为;一流的无为是前期积极谋划和作为,夯实基础后,顺势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全盘躺赢。多数人都羡慕一流无为的境界,自认为达到了二流无为的水平,却实际上处于三流无为的状态。必须承认,保守主义的流行,可能会带来更多佛系和躺平的人群。

另外,当前还有一种数字保守主义正在兴起,就是「不决策」,完全把决策权交给机器,如开车时完全相信导航,也就是机器的基于数据和算法给出的结果,对于这种情况,我曾写过《一个老司机的导航感言》来讨论这个问题,并反对这种做法。不管是人工智能和智能增强,都不能替代人的判断和决策,单纯地依靠它们,只会放大认知偏差、路径依赖和决策失误。
激进策略:自由优先,积极创新
激进策略的基本思路是自由优先,积极探索未知的可能性,在大胆创新中不断解决问题,不断收获高成长和高回报。在这种策略下,人的关注点不再是回避爆仓点,而是寻找引爆点,找到那些能够带来指数级增长和回报的机会点。如果我你和一样读许多科技哲学家和企业家的著作,就会发现他们非常推崇这种自由创新的精神。
古人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今人说无创意、不创新、毋宁死。
保守策略往往只想改变组件和要素,很少考虑改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但是激进策略却希望创新组合和组块。因此,激进策略是比保守策略更为高阶的策略,往往指向第二序改变。

激进策略往往更多被年轻人所采用。年轻人有两个特点,一方面,他们没有积累,没有包袱,对他们而言,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所以创新打破的只是枷锁,获得的却是全新可能;另一方面,他们拥有时间,可以尝试,对他们而言,即便这次尝试失败了,还可以有下次。
从「自主论」的视角来看,创新、实践和试错等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东西,都是一种自主行为,以自主意愿、能力和资源为基础。当人有行为意愿时,能力短期内是不变的,唯一的变量就是资源。当资源不够支持一次尝试,或者可以支持多次尝试时,我认为,理性的选择都是去大胆创新。对于前者而言,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对于后者而言,就算失败了又如何?当你有足够多的弹药时,你真可以先开枪后瞄准,甚至对着门乱射一通后,再过去画上靶子。数字领域、社交网络资源相对充裕,适合作为年轻人尝试的起点
我们也有一些认知偏差跟激进策略有关,比如说自利倾向、参照倾向等,都会让我们选择性关注对自己有利的信息,由此高估自己,低估他人。多数人都自以为能力水平高于平均水平(显然不可能),由此乐观起来。这种乐观会带来尝试的勇气,助推激进策略的实施。中国人称之为傻人有傻福,不知者无畏。

相比于保守主义,激进策略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如下:感知阶段求新,激进者或许是多巴胺受体不敏感基因的载体,对一般的刺激不敏感,对旧的东西打不起兴致,需要持续的意外才能带来兴趣和兴奋,这是典型的多巴胺模式。所有人都是认知科学家乔治·米勒口中贪婪的食信息者(infomation seeker),而激进者是只吃最新信息的动物,同样永远无法被满足。判断阶段求大,他们积极乐观,甚至盲目自信。他们似乎更容易想象成功而非失败,收益而非成本。看到芝麻大的机会,就会想起西瓜大的未来。用鲁迅的话说,「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激进者的想像力就是如此丰富。决策阶段求快,他们非常果断,甚至极端冒险,因为看到的想到的都是最新最好的东西,当然可以快速决断,「意志力」和「骑象人」基本是梦游模式。行动阶段求变,喜欢玩花样,要标新立异,采取新理念新机制新技术。
在开放世界,开拓时代,激进主义的理念会得到推崇。我们这些年在国内看到的著作,大家是认同变革和创新的,认为变革和创新必然会带来好的结果,因为我们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都处于全球化的进程之中,处于开放世界的上升期。同时,虚拟时空的开发,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又带来许多创业创新实践所共同打造的开拓时代,这些科技、文化和商业精英作为第一代的开拓者,必然是激进主义的冒险家,他们中的幸存者,会大力推销他自以为有效的激进策略,而更多的失败者在黑暗中沉默。
最近一段时间的反全球化和逆数字化浪潮,让我们看到那些裸泳者风光背后的不堪,于是大家就开始转而向内,另一种刀口向内的激进——「内卷」开始流行。激进主义的生存空间并不是被挤压,而是改变了。

抛开不断变幻的时代大背景,我认为激进是一种有效、可选的策略,尤其适用于对内的自我革命。我有三个自主模块:「怀疑」「拒绝」「创新」,它们也是我十多年前设计的通用反思算法的基本模块,后来被纳入《普罗米修斯的日课》,下面简单介绍。
1. 怀疑:勇气的起点,让我们重新检视过去被视作理所当然的内部世界的看法和做法,或者外部世界的事物和关系。最初我只是留意内心深处每一个瞬间的疑惑,然后努力守住这个微弱的火种,忍住它的灼烧,让它不断壮大,持续发热,直至能够扫除暗影,扫清迷雾。后来我发现,可以通过设问的方式主动钻木取火,这个问题就是What if(如果),它会启动一个反事实想象的思维实验,让我们去探索更多可能的平行空间。历史上的许多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政治理念的革命和改良,都是从怀疑旧范式旧规范开始的。
2. 拒绝:勇气的延续,是对怀疑后出现的合理性解释的拒绝,是投给怀疑的支持票。当我们开始怀疑旧事物旧观念时,就会有对旧有体系的守护者给出合理性解释,解释无效后甚至会采用威胁的方式,让我们担心坚持这种怀疑可能带来伤害,由此扼杀我们的怀疑,把我们重新拉回旧轨。它们就像是希望浇灭火苗的雨,吹灭火苗的风,而我们要做好捍卫火苗的伞,庇护火苗的盾。最初我用「20秒勇气」来扛住压力,后来我使用So What(那又怎的)来消解焦虑,它会启动另一个反事实想象的思维实验,我拒绝解释和威胁,坚持怀疑,最糟糕的结果是什么,会死人吗?不会的话,有什么好怕的?
3. 创新:勇气的结果,是对怀疑和拒绝的回报和奖励。虽然中文语境里创新是一个褒义词,但在西方语境里,它是一个中性词,创新的结果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创新可能带来福泽,也可能带来破坏,但它必然会带来改变。改变就是激进策略的践行者所渴望看到的东西。对我而言,年轻时的创新在多数时候都是积极有效的。最初我发现,只要坚持怀疑和拒绝,创新就会自动而言地涌现脑海,后来我用一套理念解释了这个过程(参见《图说自主论|03|意志、认知、情绪与行为》中关于意志和认知的讨论),在我看来,创新的心智过程就像在脑海里翻牌,怀疑和拒绝之后,大脑就会洗牌并提供一组新牌,你可以默认和接受,或者继续怀疑和拒绝,继续翻牌,直至获得自己渴望的结果。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后来我找到What else(还有什么)作为第三个问题,以此启动一个反复迭代的创新进程。
怀疑、拒绝、创新三步走,如果一开始是针对安全的定义,就可以有意识地挑战和解构安全的底线,逐步增加自由的可能,最后重建安全和自由之间新的平衡。如果火候把握得好,激进策略可以快速增加人的自主感和自主权。我曾经经历过这样的自我革命的阶段,深有体会。

最后,也简单说下激进策略的短板:必须承担自由的代价,即背后的成本和风险。首先,激进策略是用新办法解决问题,遇到老问题时,可能有时候效果不如成熟的老办法。在新办法成熟之前,可能还要成熟相当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因此难免遭遇反对者,尤其是保守力量的抵触。激进策略还可能遭遇负面黑天鹅。激进策略属于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但最可怕的还是掉到河里,遭遇负面黑天鹅,导致满盘皆输。激进策略最大的短板就是风险点多,其中不乏爆仓点。这些都是激进策略的阿喀琉斯之踵,属于自己也知道,却又无法消除的软肋。
最后,激进策略如果涉及到计划和计算,还可能会遇到计划跟不上变化,人算跟不上天算的问题。
均衡策略:大小结合,以小搏大
有学者说,我们渴望的是有序的无序。我们在无序中追求有序,有序中追求无序。我认为,我们寻找的是安全的自由,确定的不确定,在安全基础上追求自由,在确定中追求未定。
如果我们要弥补激进策略的不足,让自由有安全的底线,就必须引入保守策略的长处。如果我们要改进保守策略的短板,让安全有自由的可能,就必须引入激进策略的优势。
最后,殊途同归,我们都踏上了组合两者,实现均衡的第三条道路。
对付基本矛盾2,均衡策略应是最好的思路。它包括两部分:
1.杠铃策略
达成安全和自由、保守与激进、面上与点上的对立统一。这个问题在塔勒布的书中被反复讨论,他也给出了一系列建议,即组合大局上的极端保守(消除爆仓点)和小点上的极端冒险(寻找爆发点),随机漫步,稳中有进,在确保始终有多次机会的基础上努力建构反脆弱性(受到冲击后反而获得更大成长,即杀不死我的让我更强大),努力捕捉正面黑天鹅。我将其概括为大小结合。

杠铃组合中有一种常见的草鞋党策略,特别适合大家参考。所谓草鞋党策略就是找到一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然后不断创作。前者可以养活自己和家人,确保大局上的安全;后者可以争取意外的成功,即便失败了,也不会伤己自己的根本。历史上许多成功逆袭的名人都是采取这一策略,想想那个写物理学论文的专利审核员,还有实名在银行上班笔名回家写作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及其他太多太多你身边认识的例子。找到一份能够赚到money的工作,然后再组合一份可以留下legacy的追求,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持续投入,厚积薄发,最差的结果是平安一生,最好的结果是出人头地。
你若想走草鞋党之路,必须避免过早曝光,让虚名超越实力。如果你的自主性和影响力的乘积超过了他人对你的容忍度,通常表现为社会所给予你的公开地位,你就越位了,会惹来前辈和同辈的反感、嫉妒和攻击。因为他人会认为你破坏了游戏规则,是超越自身地位去攫取资源的僭越之徒,所以,你在用杠铃策略刷经验加技能的同时,请保持低调,确保个人的自主性(实力)和影响力(虚名)的乘积,小于等于他人对你的容忍度(地位)。这就是封闭、内卷、危险的「黑暗森林」里生存与发展的「金玉定律」:
金玉定律:自主性(实力)×影响力(虚名)≤社会容忍度(地位)草鞋党在万魔殿里行走,一定要小心藏在暗处的小人,唯有防住这些暗箭,才能活到成功的一天。你刚出道时会经历一个「金」的阶段,要努力发光,通过曝光来争取更多机会和资源,这时候你的实力还跟不上,所以他人并不会觉得腻构成威胁,可以容忍你的成长。之后随着能力的提高,必须进入「玉」的阶段,即收敛光芒,避免他人嫉妒,守住已经得来的安全的自由。为了保护自己,同时又不放弃实力的提升,你能做的就是保持低调,而且越来越低调。更多观点,参见:暗黑森林与金玉定律

2.杠杆策略
杠杆策略就是找到支点,这个支点其实就是我们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试错的领域。在这个领域内,我们要反复试错,以小投入来争取大产出,我称之为以小搏大。
首先要找准支点。我们在选择领域时,可以参考一些标准,如寻找避害、趋利、殉道等三种工作价值的结合点,或者寻找职业(job)、事业(career)和召唤(calling)的结合点,再或者寻找喜欢之事、擅长之事和赚钱之事的结合点。参考下面的图,你的支点应该是人生使命(喜欢+擅长+赚钱)或者机会(喜欢+赚钱)。这里的赚钱可以替代为其他你所追求的价值,如果你对此思考不够,可以参考积极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早期的幸福理论,我结合TED演讲人、统计学家李晓煦老师的三生有幸观点做了梳理和拓展。参见:为何而自主
然后是反复尝试。运气是尝试的结果,这是幸运心理学研究的结论。自主论的践行者认命但不认输。一定要确保自己有多次尝试的机会,每次尝试都不至于把自己变成炮灰,进入吸收态(absorbing barrier)。

为了让杠杆策略变得更行,我引入塔勒布提出的「非对称性」的概念,设计出一个非对称改造工具,可以有计划地把一些普通行为刻意改造为非对称行为,实现四两拨千斤的目的。非对称改造分三段:
一是倍增收益。不要10%的提升,而是10倍增长,由此为切口,思考如何通过系统功能、结构和要素的调整,或者理念、机制和技术的创新,来实现爆发式、指数级的增长。比如说,如何让自己的自媒体粉丝量短期内膨胀10倍。
二是降低成本。从构成行动的各个角度出发,去改造行为,降低行为启动和执行的时间、精力、经济、心理成本等。如果是跟他人合作的行动,则要努力通过完善机制,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要坚决翦除一切搭便车者。比如说,对自己的自媒体创作流程进行标准化流程化和部分自动化,从而减低每次尝试行为的成本。
三是消除爆点。采用管理学大师加里 · 克莱因的尸检法,想象未来该行为导致了灾难性的结果发生,那么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找到后,今天就予以整改解决,从而杜绝爆仓出局的风险,做到「不输」。比如说,想象下有一天自媒体被封了,可能的原因是什么,那么今天就开始设立规则和禁忌来避免犯错。

写在最后
或许,你和我一样,也是达芬奇综合症患者,是一个兴趣爱好广泛,什么都会一点,但都不太精的梦想家,或是精通不少技能的多面手(multipotenialite),那么你最好是学下辩证唯物论的方法,学会抓重点,抓「关键少数」,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谚语说,如果你同时追逐两只兔子,那么最后注定一无所获。均衡策略的杠铃和杠杆组合允许你同时追逐多只动物,但是其中必须有一只是你必然能追上的,填饱肚子的,而另外几只则是你追上了可以吃一辈子活着吹一辈子的。在选择猎物之前,请你先认真思考并选定自己的位置和策略。
最后,不管风险也好,收益也好,确定也好,未知也好,安全也好,自由也好,保守也好,激进也好,杠铃也好,杠杆也好,选择都在你自己。
你必须做出选择。
N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88篇内容 · 43.5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315.7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1217篇内容 · 145.7万次浏览
- 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150篇内容 · 54.6万次浏览
- 为什么人生不需要过度努力569篇内容 · 75.3万次浏览
- 当我和母亲谈起女性主义63篇内容 · 21.9万次浏览
- 我发现了食物最完美的吃法新9篇内容 · 9296次浏览
- 汶川地震17周年1.0万+篇内容 · 7.9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