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己和解——写在25岁
“明明灭灭的人生,谁不是一次次地醒来”
前几天在手机上偶然看到有人用“后青春时代”这个词语,将一个人的25岁划为了人生中的“关键节点”,随之产生大量与之相关的“副产品”,包括众多看似合理的人生鸡汤和励志文章,它们的作者仿佛要教会我们在25岁之后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做。
今年是写“年终”总结的第六年,陆陆续续也经历了好几个社交平台,回想起最初是在简书写东西,写自己的生日总结、写读后感甚至写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看法,好几年不用之后,最近回去看的时候发现很多文章被锁,变成了仅自己可见,其中包括《1984》、《向加泰罗尼亚致敬》、《看见》的读后感,《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十三邀》的观后感以及大学生的阶层问题等等;后来在微博和豆瓣,最近两年经常处在自己的某平台账号莫名消失的恐惧中,也慢慢变得“谨言慎行”,只说一些无关痛痒、能“上得了台面”的话。
每年的总结对我来说好像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都会先把前几年写的东西翻出来看一看,有时会被自己当初青涩幼稚的话语感动到哈哈,但最大的感触还是感慨与惊讶于自己在以年为单位的时光变迁中发生的那些变化,包括对事物的认知、对生活的态度以及重要的选择。有些变化甚至是迅速又猝不及防的,以至于自己都没来得及做好准备如何去面对。
关于学业
“无论什么事情,如果不能让人怀着热情去做,那么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值得做的事情”
在即将走到研究生阶段的最后一年时才真正思考学术这条路。原因很多,要考量的因素很多,仿佛又回到几年前的场景,面临一个在现在看来很重要的选择或决定。看到有人说当你开始怀疑要不要去做一件事或是选择一条路,甚至在为之找负面论据时,就已经说明了你的选择或态度。或许是有一些道理的吧,因为用在自己的经历中是适用的。
事实上的变化很多,对自己的认知有了新的发现:
开始思考在此之前给自己预设的轨迹,是不是(现在的)自己真正想要的,还是仅仅是为了满足周围人对自己的期待(有自己喜欢的老师)、为了不辜负别人、为了一些莫须有的执念,甚至只是一些浮于表面的、虚荣的表象(ps:或许几年以后可能为了学位和生存继续读书哈哈);
开始意识到求学的道路或扩展到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条没有曲折往复的单行线,仿佛我必须要“按部就班”,在固定的年级去做固定的事情,比如大学毕业就要读研、读研结束就要读博,这些种种连结并不是一种“理所应当”的选项,从而去考虑自己除此之外的多样选择;
开始回顾和追问自己(尤其是当前的)对某一事物的热情和热爱,像韦伯在“以学术为志业”中所讲的那样,足够的和持续的热爱始终是我认为的继续学下去的最重要的动力,就像此时的我无法说服自己在未来的四年甚至更长时期能够投入足够的热爱和精力去集中研究某些问题。
开始思考自己真正想过的什么样的生活、从事何种的职业,抛开周围形形色色的“障碍”去追问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遵从本心始终需要勇气。
也一直在为自己的变化寻找原因,发现很多时候人会陷入“如果”的误区,像我一样,甚至会回溯到自己的高考阶段,在想如果高考的选择、考研的选择不一样,现在的自己或许会如何如何,但这种思维或考虑方式并不是健康的也不是能给人带来有益启发的,活在“如果”中的我不会很快乐。
也看过太多人在用自己所面对的客观条件为自己的选择“买单”,比如原生家庭、比如学术出身,我同样在警惕自己陷入此类陷阱,但最终结果是这些并不是决定性的影响,很庆幸的是至少在有限的范围内,还能保持自己最低限度的“选择权利”。
今年作为“解封自我”的尝试之一,加入了一个由硕博群体组织的学术公众号,作为一种公益性的学术组织,当自己真正参与其中时才会发现,理想状态中的纯粹的学术交流依旧是“稀缺物品”,其中免不了纷繁复杂的组织、管理、运营事务,需要为自己所谓的“学术热爱”付出等价的消耗,当身处其中,没有了实现初衷的机会,只剩消耗甚至走向反面时,你就知道“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也适用于此。
关于心灵与感悟
最近的两年一直在与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作斗争,很多次在怀疑自己是不是生病了之间徘徊,努力把自己从一些抑郁、焦虑和不开心的情绪中解救出来。尽可能多地走出去,去看一些没去过的地方,加入一些同专业的社团组织,让自己与身边的世界多一些接触和互动。 用了很长时间才开始慢慢恢复情绪正常的状态,不用再经历莫名的低沉和难过。
还有一些心态的变化,也是近两年才开始出现在我的意识中,以前的自己仿佛从来没有过想要稳定下来的想法,生活无非就是随着上学地点的变化在随处漂泊。最近突然很想安定下来,比如有一个自己的小房子,每天朝九晚五好像也不错。
关于生活
过去的一年,前半年去了上海的一些地方,去看一些展,经历了很多对我来说是第一次的体验,比如第一次去看美术馆。后半年经历了封闭的一学期,经历了一些“特殊的措施”,“返乡潮”的途中更是深刻意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含义,一些在现实中真正经历和感受到的东西,比我在文献书籍中读到的要深刻百倍(这一部分写得隐晦一点吧,唉)
这一年家里也发生了几件大事,最爱我的奶奶走了,就在我离沪返鲁隔离的那几天,世界上不会再有第二个人像她那样爱我,我第一次面临死亡,无所适从且茫然无助,只能去寻求书籍的“帮助”。妹子结束了高考,终于从女高进化为女大学生。
关于未来
“趁着年轻,多走在路上,多翻山越岭,多沐浴阳光,多看书,多和这个世界互动”
好像很多场景下的很多时刻都会有“展望未来”的环节,但每次都想把“未来”限定在未来这一年的时间,希望明年这个时候再回头看时,会是新鲜的而非一成不变。
“认识你自己”是一个值得作为永恒的信条,我的生活中可能会因为很多事情而感到担心害怕,比如找不到好工作、写不完课程论文,但始终最害怕的是“思维的牢笼”,害怕自己在思想和观念上的停滞与懈怠,像柏拉图洞穴隐喻中那些始终不愿回头走出洞穴的人。
在回顾自己前二十几年的生活,好像真的太枯燥且单调,有太多想去的城市、想去看的地方、想去见的人,仿佛都因为自己的无力而失去机会。
保持开心快乐、拥有稳定的工作、有能力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今年要努力的目标。
家人身体健康、朋友志同道合是每年的心愿。
2022/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