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大热话题,如何分析国产黑色电影?
引言
最近,随着朴赞郁《分手的决心》上线流媒体,黑色电影又掀起一波讨论的热潮。近十年,黑色电影因能够在文艺和商业之间灵活定位,成为了年轻导演较为偏爱的类型/风格。在考研试卷上,黑色电影的考频也越来愈高,经戏梦去年粗略统计,“黑色电影”在类型片考频中(若暂且称其为类型)仅次于西部片,高居第二。
今天我们暂且聊聊国产黑色电影。实际上,香港、韩国、美国和欧洲等地区都有非常优秀的黑色电影作品,也很有的聊。

本周二,让娜师姐与北电旷哉师兄一起在视频号直播分析了《分手的决心》这部影片。
往期推文指路 🔗
认真跟了周二直播的同学们都知道由朴赞郁导演、汤唯主演这部《分手的决心》是一部典型黑色电影。它与经典黑色电影(如1940年代的《马耳他之鹰》《双重赔偿》)一样,涵盖了诸如蛇蝎美人、“侦探”、黑色视觉风格、绝望幽暗的主题等标识性元素。
当然,并不只有这样的电影才被称为黑色电影。从经典黑色电影到新黑色电影再到全球黑色电影,黑色电影延伸出了许多变体:黑色强盗片(杜琪峰的大部分作品)、黑色喜剧(科恩兄弟的大部分作品)、黑色警察片(《洛城机密》)、黑色爱情片(《色·戒》)、黑色音乐片(《芝加哥》)。

国内亦已进行了很多关于黑色电影的本土实践,今年让刘雅瑟获得金像奖影后桂冠的《智齿》里所呈现的“废墟美学”便是其一。
注:废墟美学,即对废墟或垃圾进行审美鉴赏或审美判断的美学。其经典代表人物有波德莱尔和本雅明。这在《智齿》中突出表现为,导演郑保瑞打造的犯罪者所居住的巨大垃圾堆。通过那些现代性垃圾,我们窥视着这个城市颓败和死亡的秘密,感受导演内心深处对这个城市的忧虑、对现代性的忧虑。
除此之外,不能忽视的还有刁亦男导演的《白日焰火》《南方车站的聚会》、忻钰坤导演的《心迷宫》《暴裂无声》、董越导演首作《暴雪将至》以及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无人区》等等。
因此,学姐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盘一盘应该如何对国产黑色电影进行分析。
一、黑色视觉风格
在对黑色电影的视觉风格进行分析时,我们仍然可以依循保罗·施耐德所归纳的七点黑色电影的常用技法中的前五点:(一)大部分场景为夜景布光,(二)德国表现主义影响的不稳定构图,(三)演员处在阴影之中,(四)构图张力优先于形体动作,(五)对水的依恋。

如《南方车站的聚会》即是一部视觉风格十分突出的影片。开头周泽农(胡歌饰)和刘爱爱(桂纶镁饰)在火车站的接头的五分钟,已经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影像基调。和黑夜融为一体的主角,没有停歇的雨声,彰显着这场聚会的黑色气质。

我们可以试着用这几点分析这部电影:
影片的高潮——筒子楼里的抓捕戏体现的黑色视觉风格最为明显。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夜戏→ (1)夜景布光
躲避追捕的主角在黑夜中最大程度降低自己的存在感,穿梭在阴影中,成为阴影的一部分→ (3)演员处于阴影之中
周泽农和盗车团伙的另一头目,以及一位警察在筒子楼里互相追逐时,小头目的影子打在楼梯间的墙上,随着他的移动,影子越来越大,颇有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 →(2)不稳定构图
同时,镜头并没有跟随主要演员移动,而对准了脸上被溅上血的警察,以这样的镜头告诉了观众个中生死已有定数 →(4)构图张力优先于形体动作
而这场戏的最后以周泽农死在了臭水沟边作为结尾 →(5)对水依恋
影片中对以上五点技法的对应使用,还可参考:张斌宁.《南方车站的聚会》——一次黑色电影风格的在地化实践[J].当代电影,2020(01):9-12+2.
二、黑色叙事
郝建老师在文章《黑色电影新论:风格、类型和无限的问号》中说到,不是拥有黑色视觉风格的电影就是黑色电影,而且黑色电影也不一定拥有黑色视觉风格,“黑色电影的决定因素还是叙事”。(在此引用仅意图说明叙事之于黑色电影的重要性)
学姐在这里将从人物塑造、叙事视角、叙事时空3个角度对国产黑色电影加以分析。
人物塑造

大家都知道黑色电影中最经典的人物形象“蛇蝎美人”和亦正亦邪的“侦探”,这一搭配在《白日焰火》中又重现了。
蛇蝎美人吴志贞(桂纶镁饰)想利用“侦探”张自力(廖凡饰)为自己洗清嫌疑,并从暗夜里的丈夫梁志军(王学兵饰)手中解放出来,寻找安稳的依靠。张自力则是想借此破了这悬案,重回警队。
而其中的吴志贞并不完全等同于经典的蛇蝎美人形象——她是一个被侵害的蛇蝎美人。先有貂皮大衣的主人的刻意为难,再才有吴志贞的反击。蛇蝎美人的蛇蝎不再源于其欲望,而始于她的自我保护机制。这样的人物设置无疑具有中国本土化色彩,吴志贞身上即有刁亦男导演所谓的“东方女人的温暖”,所以她的犯罪一定是被动的。

除此之外,在国产黑色电影中,大部分主人公形象往往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都是在现代化进程中被边缘化的小人物。他们的社会身份都是诸如下岗工人(《暴雪将至》余国伟)、妓女(《南方车站的聚会》刘爱爱)、偷盗者(《南方车站的聚会》周泽农)、哑巴矿工(《暴裂无声》张保民)等。
叙事视角
黑色电影的叙事视角往往都是内视角,例如《双重赔偿》即是由主角在垂死之际讲述自己犯罪经过的录音展开,这便是一个典型的内视角叙事,观众所知与主角所知一样多,我们和主角一起解谜,同时一起扎进各自的黑色宿命里。
注:内视角是指叙述者采用电影内人物的眼光进行叙事,叙述者只知道影片人物所知道的。相比于全知视角(叙述者知道的比所有人都多)和外视角(叙述者所知少于电影人物所知),内视角的使用能够让观众更容易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与其感同深受。

就像《暴雪将至》里,观众跟着余国伟(段奕宏饰)不断寻找凶手,见证了徒弟小刘、女友燕子、无辜嫌疑犯因他而死。当余国伟为了找到真凶而自己变成凶手时,我们才知道,凶手早早就被车撞死了,而且被撞了两次。此时,一直跟随着余国伟视角的观众同他一样,感受到的是命运的玩笑。
此时我们明白了比利·怀尔德的《双重赔偿》中所说的:“命运按下了开关, 机器一旦开始运转, 就没人能让它停下来。”
叙事时空

国产黑色电影在叙事时空中最具特色的便是宁浩的“疯狂”系列了。这个系列和刁亦男的黑色电影不同,它们更类似于黑色喜剧。在这三部电影中,他对昆汀·塔伦蒂诺、盖·里奇、汤姆·提克威标签式的叙事手段模仿得出神入化——非线性时间、多重线索、网状结构等等。《疯狂的赛车》甚至多达6条线索,叙事时空不断在耿浩(黄渤饰)、奸商李法拉、两位业余杀手、泰国毒贩、台湾黑帮以及两位警察当中来回切换,制造出了各种荒诞的巧合。
《心迷宫》同样也是一部以多重视角玩转了叙事时空的影片。影片有肖宗耀、村长、丽琴三条线索。导演将故事按照几个关键节点进行切割重构,使得这三条线索贯穿交错,从而让影片的悬疑感最大化,而这样的叙事形式赋予了影片中最终所揭示的巧合更大的荒诞色彩。
而每一次荒诞的巧合却是小人物们现实的宿命。

在叙事空间的选择上,各位导演无一例外地将目光着眼于那些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被遗弃的空间:《白日焰火》中的工业小城、《南方车站的聚会》中的城中村、《暴雪将至》中的旧工厂、《疯狂的石头》中濒临倒闭的旧厂房。破败的筒子楼、无人光顾的游艺大棚、阴暗潮湿的无人小巷、灯光昏暗的破落舞厅纵横交错于其间。
故事中的人物穿梭于其中,他们或许是在舞厅寻找慰藉的寂寞男女、或许是下岗后无所事事闲逛街头的普通工人,他们也都是在时代洪流的席卷下,流离失所的人们。
三、黑色主题
黑色电影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无所适从”和“绝望”。
黑色电影的中的主角是在狂飙突进的现代化进程中无所适从的人,是固守着过去、对现在和未来感到恐惧和怀疑的人。他们遵循旧道德,对新时代的社会法制和秩序有着根本性的失望和诅咒。而黑色电影中所萦绕的一股深深的绝望,正是来源于此。

因此,每一部黑色电影都具有作为时代注脚的特别价值。例如《暴雪将至》的故事时间发生在1997年,中国社会重要的转型期。影片中的人物作为有着强烈归属感及固定生活轨迹的工人群体, 只能僵立在即将过去的时代与难以预测的未来的间隙里彷徨无措。
四、结语
黑色电影到底如何定义?中国又到底有没有黑色电影?仍然是学界在不断争论的话题。学姐在本篇推文中所列举的国产黑色电影实践也仅仅是目前较为公认的国产黑色电影。
以下是本文中所提到的影片名单:
朴赞郁《分手的决心》(2022)
比利·怀尔德《双重赔偿》(1944)
柯蒂斯·汉森《洛城机密》(1997)
李安《色·戒》(2007)
罗伯·马歇尔《芝加哥》(2002)
郑保瑞《智齿》(2021)
刁亦男《白日焰火》(2014)
刁亦男《南方车站的聚会》(2019)
忻钰坤《心迷宫》(2014)
忻钰坤《暴裂无声》(2017)
董越《暴雪将至》(2017)
宁浩《疯狂的石头》(2006)
宁浩《疯狂的赛车》(2009)
如果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关于黑色电影的讨论,学姐姑且列出以下文献作为参考:
[1]保·施拉德 ,郝大铮.黑色电影札记[J].世界电影,1988(01):63-79.
[2]邓双林,郝建.黑色电影新论:风格、类型和无限的问号[J].电影艺术,2015(06):67-72.
[3]桂琳.西方视角的全球黑色电影理论批判——兼谈中国当代本土黑色电影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05):26-36.
[4]黑色电影|中文电影百科:http://www.cinepedia.cn/w/黑色电影/
“ 附录:黑色电影(名词解释)
黑色电影(film noir)出现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好莱坞,它以大量的街道电影背景、表现主义的视觉风格、侦探、犯罪一类的题材和阴暗、悲观、恐惧情绪为特征。黑色电影并非是一个明确的类型,而更像是一个风格或者现象,它被认为是美国的暴力题材、德国表现主义的摄影风格和法国存在主义思想的结合体,其文学渊源则来自于硬汉派侦探小说。
视觉特征
1、低调子、低角度照明、大光比的布光、非常硬朗的摄影调子。大部分场景按夜景布光,常用广角、大孔径的镜头来求得较大景深,形成对人的压抑感。
2、不稳定的构图、形状奇特的光区和线条、物体(门、窗、楼梯、金属架)常形成对人分离和挤压。
3、演员经常处于阴影中,造成一种浓重的画面质感,使人物恐惧于周围世界的恶和自己内心的分裂人格。
4、受到德国街道电影的影响,主要使用城市实景拍摄,经常用摄影上的构图、角度、运动来控制场面。
叙事方面
1、经常使用复杂的叙事时空来加强人对过去的宿命感和对未来的绝望。
2、主人公往往是挤在警察与罪犯之间的侦探,他们身上有缺点也有不成功的过去,常与触犯法律的“蛇蝎美人”产生恋情。
3、侦探电影的叙事模式,往往以一桩死亡事件作为叙事的起点。黑色电影不注重与观众玩智力游戏,而是追求让观众始终对这个世界的混乱、道德的崩溃、人性的不可捉摸产生兴趣和思考。
4、主题呈现上总有一种深深的绝望之情,对人性善良和理性力量的怀疑态度通过主人公和他们的社会和物质环境发散出来。黑色电影常有一种病态的怀旧情绪,主人公眷恋过去和现在,却让恐惧、怀疑、悲观的情绪占据了对未来的估量。
代表作品
开山之作《马耳他之鹰》;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则在叙事结构和视觉、主题动机方面对该类型产生了深刻影响,并成为黑色电影的重要作品。这之后的代表作如弗兰克·塔特尔的《出租的枪》、比利·怀尔德《双重赔偿》《日落大道》、迈克尔·柯蒂兹的《欲海情魔》等进一步确定了黑色电影的风格和类型规则,也证明了其主题活力与票房价值。奥逊·威尔斯的《历劫佳人》被认为是20世纪50年代黑色电影创作结束的标志。
法国一批导演拍摄的一系列以强盗生活和其他犯罪题材的影片也被看作“法国黑色电影”,代表作为让·皮埃尔·梅尔维尔的《影子部队》《第二次呼吸》《告密者》《独行杀手》等。黑色电影的影响还波及到美国或其他国家独立制作的作品中,如大卫·林奇的《我心狂野》、罗曼·波兰斯基的《唐人街》、大卫·芬奇的《七宗罪》、科恩兄弟的《血迷宫》《巴顿·芬克》《冰血暴》等。
五、戏梦专题课
专题课适合那些目标院校的论述、简答需要一定专题积累和论述思维的同学。也就是说,考察的内容不局限于简单直接的影史题目,而是包含了多维分析、当代、热点等内容。这些题目分值极大,极容易拉分。今天我们的总结的国产黑色电影专题,就是中国电影专题的一部分。
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经过基础知识的反复背诵之后,最终都能答出80%以上的题目。但是对于分值50的论述题,有的同学应付起来便捉襟见肘许多,你得20分,我得45分,差距就此拉开。
电影专题课的课程模式是戏梦首创,从2018年到2022年,一直都是戏梦的王牌课程,也是戏梦成为“戏影考研上岸率第一”的绝佳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