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往事(第四集 信念)

西藏往事 Tibet's past------------------------第四集 信念
序
神以知来,知以藏往。

【哲蚌寺·乃琼寺之上有一棵树】
一
《旧唐书-吐蕃传》载,吐蕃人“多事羱羝之神,人信巫觋,不知节候,麦熟为岁”。羱羝之神,是一种具有牛羊类的偶蹄之足的神道。吐蕃王“与其臣下,一年一小盟,刑羊狗猕猴,先执其足而杀之,继裂其肠而屠之,令巫者告于天地山川日月星辰之神”。
西藏在第七世纪中,一面从印度传入佛教与文字,一面从大唐输入艺工文物,并因此促进其佛教及一切文明制度。七世纪以前的西藏,记载甚少,有之亦都是神话,不足相信。
人类的烦恼源于我们的愚昧,愚昧滋生了贪婪,憎恨和无知。佛教阐述了三个真相:无常,无我,涅槃寂静。为了达到涅槃,佛祖和弟子们制定了一套科学的课程,对大乘教徒有两种选择,一个是显,这是与小乘教徒共享的普通课程,另一个是密,是特为大乘教徒中律法专业人才设置的课程。


【拉萨·茶馆】
二
“格鲁”之名,始于拉萨噶丹寺(甘丹寺)。噶丹是拉萨三大寺之一,乃宗喀巴大师所创,亦是他所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的发源地之一。“格鲁”是“噶丹寺僧人的宗派”的简称,即“噶丹比鲁”,是“噶丹巴”的“鲁”。
宗喀也是地名,位于青海西宁西南约二十五公里。宗喀人即宗喀巴。大师原名洛桑扎巴,1357年生,1419年圆寂。16岁时入藏学佛,53岁创建噶丹寺。色拉、哲蚌二寺则由他的弟子所创。
宗喀巴胎衣所埋之处,是今天青海塔尔寺。那里有最好的酥油雕塑艺术展。




【拉萨·八廓街】
三
DALAI喇嘛在布达拉宫的私人佛堂,哲蚌、色拉和甘丹三大寺,下密院、上密院两所密宗学院,还有传达神谕的乃琼寺,形成了格鲁派组织的核心,藏人称它们为七个伟大神灵的象征。
藏俗,以西部为上,东部为下,故有上下之称,非指其程度高低。上下两个密宗院,与哲蚌、色拉、噶丹三大寺,加上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是格鲁巴的根本。



【拉萨·北方三怙主拉康】


【拉萨·仓姑寺】
四
藏人对两密院的喇嘛怀有一种亲切的好感。这两院均以扎实的功底、严明的戒律、清苦的训练著称。它们不给任何人以特权地位,包括转世活佛,只有极少数的转世活佛能入院修习。它们的戒律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衣着、饮食和睡眠,以及那种极其神秘,只有得到传授的人才适合去做的行为。比如:
吃饭。右边嚼,嚼到底。左边嚼,嚼到底。不准两边同时嚼。
睡觉。僧众依次鱼贯入殿,鸦雀无声。等各人坐下,用斗篷把自己连头带脚裹卷成一团,一律向右侧而卧。如此每排一连串的蜷曲而卧,必须挤得紧紧不留空隙,并且无论头脚都不准露出斗篷外面。然后殿门关锁,不得出入。二时左右,开门一次,各人自便。
出门。在出外游居时,凡在外面与人争吵或打架的,不问理之曲直,一律开除。甚至被街上的野狗咬了,回去也要被开除。




【拉萨·策门林寺】





【拉萨·策门林寺·壁画】
五
DALAI喇嘛把他的领地、臣民以及所拥有的一切分成三部分:首先是寺庙的领地,其次是政府的领地,即所有的公共财产,第三部分是家族的领地,包括贵族的财产和极少的普通人的私有财产。
如果用尘世的眼光审视活佛转世制度,不难看出:这个制度纯粹是各个经济集团用以延续其存在的工具,转世活佛起着组织上的首领作用。每个转世活佛都代表着某个集团得以生存的既得利益。一个活佛的自然继承人,至少在格鲁派中是不存在的。这种唯一的挑选转世灵童的设计,是为了避免内部分裂,保护这个合法团体,以延续香火。


【拉萨·次巴拉康】



【拉萨·小昭寺】
六
每隔十二年,一逢猴年,藏地的所有预言家(神媒)齐聚乃琼寺,所有的占卜大师都表演降神术直到神灵附体,这一天的其余时间都是狂欢,这是纪念大师降伏男女恶魔,并使之皈依佛门的盛举。仪式从大昭寺迎请莲花生法师的画像开始。



【拉萨·木如寺】


【拉萨·下密院】



【拉萨·乃琼寺】


【拉萨·乃琼寺·壁画】
七
过去,哲蚌寺僧众号称七千七百,色拉寺号称五千五百,噶丹寺三千三百。错钦是全寺的大殿。喇吉是全寺首脑委员会。下一级组织为扎仓,扎仓的首脑名堪布,内地称方丈。再下一级组织为康村。康村以下还可以有密村。相当于大学,学院,学系和学员队之间的关系。
清朝时期的皇帝们赠予了寺庙大笔的基金,这些钱一直被经营运转,所得利息都在藏历新年为期二十一天的大祈愿法会上施舍给三大寺及两大密宗学院的喇嘛。事实是许多贫穷的喇嘛主要靠基金的赈济款为生。
过去扎什伦布寺,独立于拉萨的政治势力之外,行政与财务自主。该寺喇嘛人数号称四千,比噶丹寺多,由于传统关系,寺内蒙古人与西康人都有特殊地位,待遇三倍于西藏籍的喇嘛。1641年后,固始汗曾把后藏的许多田庄献给扎什伦布寺作为供养。故对蒙人、康人特别优待。这也加深了卫藏之间的鸿沟。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




【日喀则】
八
在这个佛光普照的大地上,世俗社会是为宗教社会而存在的,否则便是本末倒置。
藏人天黑不久便就寝,因为点灯对大多数人来说过于奢侈,只有付得起灯油钱的人才可以晚睡。



【拉萨·丹杰林寺】



【拉萨·功德林寺】





【拉萨·关帝格萨拉康】
九
修萨迦宗有三个次第,“最初,舍非福;中,断于我执;后,除一切见,知此为智者。”
舍非福。吾人自知修得人身,而未堕地狱、饿鬼、畜生等苦趣,已属难得,所以得勉励防止非福恶业,而进修修福的善业,以冀来世可以升往人、天等乐道。
断于我执。世间万物,宇宙万有,都是由许多因缘凑合而成,所以皆非实有,这就是由无我慧以断我执。我执既断,则所有的烦恼业苦就无从生起。这便是从轮回解脱,此之谓“断于我执。”
除一切见。自然的独立的实有,固然是无,而因缘和合之有,则是有的。所以这不是断灭的无。凡是执着这一切实无之见,即所谓断见的,最为危险。因为,执实执之人,固然不能出离生死轮回,然而还相信因果之有,乃知止恶修善,以救来生。可是那执一切实无之断见的,则认为生既无从来,死亦无所归,因果罪福之谈皆不相信,所以可以一善不为,无恶不作了。所以在破除我执之后,还须防止断见。
断的反面,便谓之常。不落断常两边,方为无执之中道。




【拉萨·罗布林卡】




【拉萨·鲁普岩寺】
十
格鲁派中观之见的主旨,就“勝義諦”而言,是诸法本空,一分加不得,然而就“世俗谛”而言,则是诸法是有,亦一分减不得。并且“勝義之空”与“世俗之有”,相成不悖。
「諦者,一切真實,名之為諦。」諦,为真理之意。
中观之见的精粹,是洞悉观察一切事物必待缘起而有。但其自性本空。有无是相对的。







【拉萨·青年旅馆】
十一
大乘佛教用三項標準來驗證教說是否屬於佛教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灭”和“有漏皆苦”。
行,即有所作为,是指从生到死之间,生住异灭的发展变化过程。
常,即永恒不变,无始无终,无生无死。
法,是指“任持自性,轨生物解”,是人世間、出世間的所有義理與修證。分有为和无为法。
我,是指绝对的有,有自性的有,绝对的存在。
能够不再在轮回中流转,便是超脱,即梵语涅槃。涅槃的境界,是针对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世俗境界而定义的一个相反的境界,是常、乐、我、净的理想境界,有常、有我、无苦、无漏。
轮回各界一切有情与无情之物,概为有漏。



【拉萨·喜德寺】


【拉萨·扎基寺】



【拉萨·药王山·摩崖石刻】
十二
当树木开始凋零,草地也露出了枯黄的痕迹。暖季过去了,随着DALAI喇嘛在藏历九月从夏宫罗布林卡返回冬宫布达拉,预示着冬季的来临。夏季是随着雨水一起消失的。于是藏人开始粉刷他们住宅的外墙。



【日喀则·定日县·绒布寺】




【日喀则·定日县·上绒布寺】
【FINE】
《西藏往事》系列就这些,核心论据出自柳陞祺的几本书,其中一本是《西藏的寺与僧》。有两点,我们可以相信:一,最早到西藏的佛教教师,应当都来自印度,其时间约在第一代藏王涅赤赞泼时期,即公元前第二世纪,他本人在传说中是自印度逃入西藏。二,西藏最早接受佛教的区域,应是现在日喀则以西的广漠无人的阿里一带,故凡是最古的史迹,都集中在那里留待探索与寻觅。


【站在遥远的加乌拉山口,望见南方的珠穆朗玛峰】 . . ...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