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山走海追春风》: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在繁重的压力下,我们常常会觉得疲累不堪,需要一处安放心情的地方。
有的人愿意去静谧的寺院,有的人选择去亲近自然山水,还有很多人愿意在书中寻求精神的慰藉。
当我翻开《赶山走海迎春风》这本书时候,便知道,这是不可多得的解压好书。

这是一本由20多位作家联合制作的散文合集,分为煮字为药、寻旧访迹、山河远阔、人世光阴四个部分,细数了世间种种风物,写透了人间温情时光。
虽说人生实苦,谁也不能幸免。但若心中自有桃花源,生活处处皆为水云间。
正如苏子瞻在《赤壁赋》中所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 目遇之而成色
雪小禅在《小禅读帖》中提到一个细节,她在某年去日本时,站在街头看八九十岁的老年女人。
在她的眼里,那些身形矮小、满布皱纹的老人们化着精致的妆,穿着得体的衣,看上去知性优雅,像极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就是这样稀疏平常的一幕,却让她为之动容。
足以显见,她的精神世界何其辽阔。
也正因为此,她能发现《灵飞经》的空灵飘逸、《山河帖》的壮阔波澜、王铎书法的超迈雄奇和赵孟頫笔力的静气凛凛。
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世间不缺乏美,只是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
其实,美处处在,善于发现美的人却不常有。

2、耳得之而为声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鸟的叫声司空见惯。
作家赵丰却在《聆听鸟语》中写出了一句话:“从鸟的叫声里,可以感知到人性的美”。
祖母善待一群麻雀,待她在屋檐下猝然离世时,为她及时报丧的便是这群麻雀。它们的惊叫声中,有深深的悲戚。
祖父农作时捡回一只受伤的大雁,当晚便有另一只大雁飞来,与其咕咕低语,次日两只大雁绕颈自尽。这一幕,自然也唤醒了人类的觉知。
在作者看来,拐枣树上垒窝的燕子、海边自由飞翔的海鸥、麦黄时节的布谷鸟等,每一声鸣叫,都有着特殊的含义。
若是理解,聆听鸟语便是一件幸事。
万千种鸟的啼叫,将大自然构成一个美妙之境。
宋代诗人李流谦有诗云,“鸟语渡溪风”。
唐代诗人方千也吟哦,“鸟语答幽禅”。
花香沁人心脾,鸟语静心凝神。古人如此闲散,今人若是有此闲心,日子亦不会枯燥。
3、心念之则为忆
在《抱着父亲回故乡》一文中,刘醒龙用深沉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对父亲离去一事的悲痛。
“我的怀抱里轻了,却很沉重。因为这是父亲最后一次躺过的怀抱”。轻飘飘的一句话,不知绊惹出多少人的优思。
初读,无声哽咽;再读,泪雨滂沱。
往昔岁月中的记忆,被幻化成字字句句,落在了眼里,刻进了心里。
白居易曾言,“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心有所念之人,无论其健在与否,这念念不忘的时光里,便有数不尽道不完的幸福和宽慰。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而消失不见的人和事,也会变成长长久久的亲切的怀念。

时间疯长,万物悠长。
我们终日碌碌,却不能遗忘了周遭的美好。
因为,投奔人海静默之处,你会发现世事本该如此空明澄澈。
不如从现在开始,我们一起赶山、走海、追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