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支教第四年:除了学生,我在志愿者们中找到了新的意义
与海子计划同行的第四年,也是我第二次成为领队,这次经历,又不同于往期。如果说去年的我是想带领团队出色完成支教活动,和志愿者们一起感受支教的快乐与意义;那么今年的我像是一个专门为志愿者服务的人。我深刻体会到了领队的意义于整个团队、整个活动来说,有多么重要。今年,我太爱我的团队。

这与我的毕业论文有关。我的毕业论文研究中国年轻人对社会企业的认知。这让我逐渐认识到中国年轻人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我甚至感觉我在支教中实践我的论文主题。这让我从哪里说起呢?应该是传承吧。上一次我作为领队,管理的是一个十六个人的团队和六十个人的学生。我完全有精力既做好领队,又可以分配出很多时间关心学生,能够做到团队与学生的兼顾,所以我去年的支教体验是拉满的。但今年不同。今年我的团队有23名志愿者,两百多名学生,同时我还要负责与村委会沟通许多注意事项,我的论文Deadline也凑在了支教期限内。我感觉自己在极限操作。我每天很疲惫,要处理很多事情。我要解决十一间教室里所有的突发情况,我要关注志愿者生活方面是否存在问题,我要重视上课与我的学生交流,我还要把我的论文写完。这使我分不出很多时间把每一件事情都出色完成,所以我选择了让志愿者去做那些我做不好的事情,后来的结果能够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

支教对于偏远地区学生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而今天,我更想提出一个新的观点:支教对于培养年轻人社会认知的重要性。我在我的论文中提到,这个社会的发展需要年轻人的热情与奉献,第三组织的发展与社会问题的解决同样需要年轻人的参与。我们支教想要解决的是乡村教育的问题,然而年复一年的支教治标不治本,志愿者们想要用短暂的一个月时间影响学生们从生下来就养成的教育观念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我们过去的做法是1. 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在学生漫长的人生中播下光亮的种子 2. 努力与少数学生保持长久联系从而帮助引导学生。然而这些力量对于中国庞大的偏远地区学生人口是微不足道的。除了政府,作为年轻人的我们,也许可以用一种更加可持续性的方式来解决类似于农村教育的社会问题。那就是提高年轻人的社会认知程度。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拥有了社会意识,他将会用他自己的方式投身到解决社会问题的队列里来。

说通俗一点儿,就拿我这次的支教举例吧。在我们的队伍成行前,我收到来自老戴的通知,说这次支教点的学生可能会有160人左右。我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计划将我的志愿者团队控制在18人左右。但老戴一个接一个的把志愿者和他的聊天记录发给我,让我不得不多容纳了2位志愿者。这是因为作为2022年海子计划最后一支成行的队伍,如果我拒绝了他们,这些志愿者将无处可去,我不忍心。我希望每一个心怀社会的年轻人都有机会去社会最需要他们的地方感受一下。所以我顶着管理上的压力和他们一起出发了(这是因为从历史的角度来说20人以上的志愿者团队从来都非常容易出问题)。中间的过程我就不说了,但由于到了支教点,学生人数膨胀到了200+,这让我不得有又扩张了我的志愿团队——最终我们拥有23位志愿者。由于我们的团队和学生人数庞大,学生年龄跨度又非常大(从大班到高三),这导致我甚至在课堂上都会被叫出去解决问题。所以我深知这次我一定要放弃亲自与学生进行深入有影响的沟通这件事,虽然我非常想,但是我没时间。

所以我把目光放在了我的志愿者们身上。我特别希望,作为新志愿者,他们能成为曾经的我,感受到与学生的交流以及支教的意义。于是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开会,分配任务,与志愿者们聊天。告诉志愿者们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我们该如何管理,使用什么方式。这个方式大到在教室里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小到跟学生聊天时该如何找到突破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我一个人的力量有限,那么23位志愿者一定可以为这次支教带来影响。在那个当下,我是真的希望我多次的支教经验可以让我的志愿者们缩短摸索的道路,用最高效的方式给学生和他们本人都带去最深刻的感受。大部分老师们都是第一次支教,对学生太温柔,需要个唱黑脸的,那就我来。班主任们确定搞不定的问题,我去解决。在整个支教期间,我把自己想象成那张底牌,为所有的老师学生们兜底。但大部分时间,我希望志愿者们能花最多的时间与学生相处,体验我曾经体验过的,在学生们身上获得的各种情绪,包括悲伤与快乐,无力与欣慰。这大概就是领队的意义所在。

结局很好。虽然疫情打破了我们原有的计划,迫使我们在一天之内完成撤离,这让所有师生拥有了一个充满遗憾的结束。我们没有结业典礼,缺少了互诉衷肠,爽约了许多约定,甚至连最爱的学生的最后一眼,都没能得见。没有一位老师为这次的突然离别感到欣喜。在我为大家艰难争取的一个小时内,因为要管理团队,我把自己与学生告别的时间拿出来,以保证整个活动的顺利进行。我是个老志愿者,我可以带着对学生的遗憾离开,但我的志愿者们不行。当我眼看着老师与学生们抱作一团痛哭,看着学生们淋着大雨在路边目送我们的离去,看着一封封来自学生的信着急地递进老师手中,我感到无比成功。在撤离结束后,我们最后一次志愿者会议在西宁开到凌晨三点。这是志愿者们最后一次相互分享支教经历,分享彼此学生的故事。我无比快乐。听小学老师讲他们的小朋友是怎么从最开始的调皮到后来给老师写信送糖,听初中老师讲学生如何从腼腆不开口到遇事就想到找老师,听高中老师讲他们如何撬开学生的心,把他们拉进民考汉的故事里。我无比自豪,我的志愿者们,也许在茫茫人海中他们不是最成功最优秀的,但就在短短的两周内,他们每一个人,都熠熠生辉。

这就是我关于培养中国年轻人的社会意识的执着。我相信今年夏天从同仁离开的每一位志愿者,都会带着这份短暂而快乐的记忆,回到他们的生活里。也许他们会把这里的支教故事分享给身边的人,也许会埋在心底,他们也许会影响别人,也许只会影响自己。但不论如何,这于我,已然足够。就像我去年的志愿者一般,他们或用自己的影响力号召新的志愿者加入,或将支教变成自己的课题,去影响更多的人。这大概就是传承的力量,也是中国年轻人需要的力量。唯有中国年轻人支棱起来了,类似于农村教育或者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问题,才能在漫长的岁月中,得到最长久的行动与改变。





以上。
敬所有为社会问题奔走努力的年轻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