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父母的爱和伤
子女以取悦的角色面对父母时,也强化了父母通过批判和指责子女来发泄焦虑、处理夫妻关系矛盾的习惯。
人无法面对内心的痛苦、愤怒和攻击性语言,他们会通过投射这样一种防御机制,将内在感受转移到外界的客体上。
取悦型人格的人会极力隐藏自己的不完美,担心会被他人嫌弃,但这么做反而会产生更多的焦虑,因为你永远无法知道别人在看到你的不完美后,是否还会接纳你。
家长用“懂事”来赞美和奖励孩子,不断强化“懂事”的概念,实质上是在鼓励孩子不断通过自我牺牲和自我压抑来换取他人的认同感。
这会导致安全感的缺失,因为在他们眼里,爱是有条件的、需要交换的,他们会不断担心伴侣的爱会因为自己犯了错误而被收回。
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其实很简单:你想让他们爱你,那么,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他们,你需要他们的爱呢?你希望他们以怎样的方式爱你?
压抑痛苦和悲伤的同时,也扼杀了体验到快乐和希望的可能性。
修复比表达更重要,但是许多人都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了调整和弱化表达上。
如果我们懂得如何在伤害产生后修复关系,表达我们的歉意、关怀和爱,那么伤害反而成了拉进关系和建立信任的机会。
内心强大与否并非天生,而是一种后天可以培养的能力。
原生家庭之所以影响巨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限制了我们的学习机会,让我们始终需要依赖那些不良的模式和习惯。
所谓原生家庭的不幸福,其实可以视为原生家庭中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机会的缺失。它限制了我们的学习机会,让我们始终需要依赖那些不良的模式和习惯。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动力越源自内在,人们便会越努力地执行自己的选择。
如何走出父母关系的阴霾?
过去的经历无法改变,但是让这些经历带来的影响持续限制个人的发展,还是让它成为推动自我成长的动力,是由我们自己的选择所决定的。
过去的事情无法改变,对于痛苦,人体有自动复原的能力,而真正让我们陷入危机的,是努力压抑和回避这些痛苦时所产生的额外焦虑。
面对过去的痛苦最有效的解脱方式就是直面这种痛苦,观察它,理解它,知道你究竟因为什么而痛苦。
如果你能够通过思考、沟通和协商,与父母保持适当的距离,让不同个性、观念、生活方式的人都感到平衡和舒适,同时支持彼此的成长,就是最好的家庭状态。
人生的道路大抵如此,你的心是被困在过去,还是在奔向自由的未来。
持续的痛苦给人带来的唯一好处,就是让你无比清晰地认识到当下所做的事情是行不通的。
越是做事情,越是得到期望的结果。良好的执行力是对付自卑最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