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彻底戒掉「手机瘾」
(本文首发于公号:【克哥终身成长】欢迎订阅,让终身成长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你好,我是克哥。
不知道你有没有觉得现在的生活毫无意义,好无聊呢?
我们可能每天都在刷手机,但并没有感觉它有多好玩,只是我们因为不知道要做什么而已。
书可能一页也读不下去,经常是熬夜追剧、追综艺,看多了也觉得无聊了。
不想运动,只想躺着。觉得人生中的一切事情,都没有意思,
为什么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就感到如此的麻木和空虚呢?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提前透支了自己的生活,很多我们在年老时才可以做到的事情,却在年轻的时候,就可以做了。
如此,自然就失去了对生活的盼头,也很难找到一个长远的目标。
我们当下能找到的“最好方法”,可能就是用刷手机的感官愉悦去逃避它。
但这种高强度的刺激,会逐渐改变我们的大脑结构,令我们失去耐心,包括失去容忍平淡生活的能力。
就像如果我们习惯于经常吃重口味的外卖,再吃清淡的饭菜就变得难以下咽。失去了对它的接受能力。
但真正的幸福,往往就藏在看似平淡的日常里。
那么如何戒掉手机成瘾?
做一件事情,无论是养成阅读习惯,还是减肥,或是戒掉短视频等,
在问「怎么做」之前,我更喜欢先追问它「是什么」?
先了解一个事物的底层规律,看它的本质。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我会从背后资本的逻辑、短期长期的快乐、时间成本、以及情绪上的逃避现实,4个方面来展开。
最后会附上3个,帮你能有效戒掉手机成瘾的方法,
文章有点长,但如果认真看完,相信会对你现在的生活处境有所启发。
首先,我认为是意识到资本逻辑的控制。
如何戒掉手机,我觉得可以和消费主义一起来讲,因为它们的共性,是都具有人为操纵的商业成分。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奶嘴乐战略」,简单来讲就是二八定律,
20%掌控财富的社会精英,给80%的社会大众,提供消遣娱乐的产品,
转移人们的注意力,和不满情绪,让他们沉溺于快乐里,在不知不觉中丧失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
在《监视资本主义》这部纪录片中提到,现代企业根据人性的需求,或创造需求来满足大众,
通过设计种种产品细节的方式,让人们上瘾,投入更多的使用时长,
比如刷不到尽头的信息流、洗脑的神曲、短平快的特效等等,
而人们的注意力,就是被无节制开发的矿产,
在资本的逻辑下,企业如果不这么做,就会慢慢丧失竞争力,市场份额被侵蚀。
而对于我们用户来讲,对抗不了这些令我们上瘾的东西,是非常正常的,
因为产品背后,是成千上万个最聪明的大脑所构筑的,
他们每天研究的内容,就是怎么让你服从人性本能的东西来上瘾。
从短视频来说,除了内容生产者迎合受众的需求来生产内容,还有底层的逻辑,也就是算法的存在。
任何事物都是一体两面。
算法的出现,一方面加快了信息的分发效率,
帮助商家更快找到目标用户群,帮助消费者更快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产品。
另外一方面而言,如果对工具使用不当,就会被工具所裹挟,形成信息茧房。
你越喜欢看什么,算法就越给你推送什么。
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他们自己想看到的,或是别人想让他看到的。
这和消费主义的浪潮有相同的部分,奢侈品的广告铺天盖地,
包括整体的社会氛围,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的审美和心智,以及决策与行为,
这导致很多东西我们误以为是自己选择的,而实际上,很多东西只是被人为建构起来的符号,
如奢侈品的象征,其所带来的奢华,令人羡慕的感觉,
这就像一个全球性的游戏,人们的心理和情绪是被利用的,价值观是被灌输的。
其实仔细想想,从生存的角度而言,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并不多,
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
很多重要的东西都是免费的,比如阳光、空气等等,
但这也并非是提倡不奋斗,因为在当下时代,金钱带来的选择是非常多的,
没有足量的金钱,恐怕只能被迫做谋生而无法实现自己。
但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反而是拥有了真正自由的选择权,
进而才有找寻真正内在自己的可能,而不是被动掉进盲目消费的陷阱。
第二,我们需要区分出短期快乐与长期的快乐,包括它们的利与弊。
从短期快乐而言,短视频、看电视等娱乐消遣活动,其实更多的是虚假的、短暂的快乐,
通常我们刷完短视频之后会感觉空虚,就是因为它们无法形成积累,刺激来的快,去的也快,它转瞬即逝。
沉迷于此时间久了还会让你丧失耐心,变得短视,或者说它无法完成,或帮助你靠近你的既定目标一点点。
当然,这里谈论的是部分娱乐化媚俗为主的内容,不否认也有很多质量高的、很有创意创新的内容。
而长期快乐,比如创业、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或者是为正在做的事赋予意义感,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也会伴随着某种痛苦和焦虑,
但它是具有充实感、意义感、满足感的,你是在朝向一个目标不断前进的。
叔本华说,幸福不是追求快乐,而是避免痛苦。
阅读、健身、冥想等活动也是如此,不仅在做的过程当下非常愉悦,在它们结束之后,还可以持续带来的淡淡的愉悦。
平淡之中自有真味。
我觉得应该是要秉持中庸之道的,调整两者之间的比例,允许自己慢慢把短期快乐的比例降低下来,
当然,也不要妄想一蹴而就,这样只会起到反作用,无法长久保持。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慢慢来才会比较快,大脑也会逐渐顺从你的意愿。
第三,不要麻痹自己。
有的情况下我们刷短视频、玩游戏,也知道它无用,甚至过度还会有危害,但就是想刷,为什么?
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逃避型拖延,不愿直面困难和挑战,或者是情绪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如果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意识到逃避是没有用的。
该来的总会来,它并不会因为你的逃避它就不来,反而它会不断生长壮大,不妨多和好朋友或是家人聊一聊,
生死之外无大事,不存在解决不了的问题。
如果是囿于模糊的目标所带来的焦虑或是压力,那就尝试把它细化,让它变得清晰。
这里我推荐冥想,以我冥想半年的感受来说,它可以帮你抽离出来旁观自己,觉察自己情绪和想法。
经过你的反复练习,时间久了,负面情绪会越来越淡。
仿佛它并不是你自己身体上的一部分了。
同时我还有一部非常棒的电影想推荐给你,《土拨鼠之日》。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怨天尤人的,认为周围生活充满着厌恶的气象播报员,被困在了同一天里。
他不断尝试也没有挣脱出来,最后终于意识到要慢慢开始改变自己,
于是他开始去学习,去体验,去尽情享受生活,从而逐渐打破了牢笼。
这个电影看完,我相信会对你有所启发。
第四,深彻意识到时间的有限性。
万事万物皆有代价,最基本的代价就是时间成本。
在我们如此有限的一生中,是我们的价值观,决定了我们做的事情,
因为当前的认知里,你认为这个更重要,所以才会去做。
我之前受到一个视频的启发,算了算我除了睡眠的8小时,如果活到90岁,我就只剩下15658天了。
而我们的年轻阶段,质量相对高的天数,要比这个数量要少的多得多。
所以这就迫使我们要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如何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做完你最想做的事。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有使命的,
按佛学的话来说,每个人都是带着累世累劫的业力来的,这决定了我们的独特性,
也唯有你确定了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使命,之后每个阶段性的小目标,
包括细枝末节的怎么做,做什么,其实就都会清晰了,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看完以上4个方面,如果你真的想戒掉手机成瘾的话,
可能就会有以下3个方法,浮出水面了。
1、果断卸载不必要的APP。
不过这个只是表面的,关键还是要理解背后的本质,以及什么对你更重要。
不过切断刷短视频习惯的这个动作,还是挺重要的,
因为习惯一旦养成,很多时候你不自觉就会去刷,是处于自动驾驶的状态,可能一个小时过去了你才反应过来。
2、建立日程。
把每天最重要的三件事放进日程里,只要完成这三件事,一天的时间就会得到充分的利用。
这样你大概率就不会没事儿就去刷短视频了,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情等待着你去做。
在写日程表之前,我建议你先拿出一张纸和一根笔,
画一条横轴竖轴,分别对应紧急程度和重要程度,
由此得到4个象限:
①重要且紧急,比如重要电话、会议、方案等有期限压力的事情,优先解决,立即做。
②重要但不紧急,比如读书、写作、健身、冥想,或者是总结工作,挖掘工作中的新机会等,需要列进日程里,着手开始做。
③不重要但紧急,比如邮件、电话、弹窗、信息,去繁就简,安排一个统一的时间去做。
④不重要也不紧急,看电视、刷短视频等,尽量不做,这些活动也不并是放松的活动,依然会消耗我们的精力。
你把所有的事情都填进去,优先级就会一目了然,
如果你想充分利用好你的时间,或者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人的话,建议你在此处暂停先写一写。
3、用新习惯取代旧习惯。
想一想在以前刷短视频的时间里,我可不可以用什么事情来取代它。
这里为你提供一些参考项,读两页书,做两个俯卧撑,跑步一公里,听两首音乐,冥想几分钟等等。
这些活动都可以参考,在尝试之后可以去挖掘适合你的,
日日不断地重塑新习惯久了,你就会对短视频完全没兴趣了,
就像我现在的状态,很难有综艺、剧目或者是短视频能够吸引到我,
闲暇时间,我更倾向于安静读几页书或者是找两部好电影观看。
距离我的改变,不知不觉已经三年过去了,以至于我已经有点忘记以前的自己是什么生活状态了,
只能隐约记得,当时也是每天数个小时,不知疲惫地刷短视频、看综艺、玩儿游戏,
其实我现在回过头看,是很难理解当时的自己的,仿佛是在看另外一个人的生活。
毕竟一个人在当下所遇到的问题,往往都出在当前的认知上,主观所想无法和客观规律所适配。
我们所有认知的积累,都是为了推动某一行为的发生。
未来确实充满更多的可能性,但我们往往容易高估短期,低估长期。
所谓「终身成长」,它是一场不间断,且不可逆的,重生的旅行,
在这个旅途中,世界会伴随着你不断地成长而发生动态的改变,你也会看到更美的风景,成为更好的、或者说遇见不同的你自己。
END
今天是持续日更写作的126/150天
文章如果对你有启发,一定要点个「在看」
扫码加克哥微信,围观朋友圈,加入读者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