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6 《荀子·劝学》
王天海:《荀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不可以”是事实上的不能够还是规范上的不应该?儒家的“可以”似乎兼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即指事实上的可以、能够,也值价值上的应该、值得。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杨倞:以喻学则才过其本性也。
冢田虎:据此蓝、水之喻,则恐性恶之说破也。
此喻学能使才过其本性,但却是在程度上加深而非性质上改变,就此而言似乎学也需要有性善的基础。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梁启超:以喻人之才质,非由先天本性而定,乃后起人功而定也。
前青水之喻乃以学发挥本性才质,此木轮之喻乃以学改变本性才质,前者从程度言,后者以性质言,可见学既可加深本性,亦可改变本性。冢田虎之说不确。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朝川鼎:参,谓以彼参诸己也。
孔广森:参己者,学乎两端,以己参之。
梁启超、梁启雄:参验省察。
木喻变性起伪,金喻发挥善性;(此处是否涉及金木水火土之五行?)
参,外参;省,内省。博学则知明,参省乎己则行无过,学知就知识而言,省行就反思与实践而言,但亦互文也。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刘师培:“遗言”当作“遗道”。
言者道之表,道者言之实。
高山深溪以喻先王之道,天高地厚以喻先王学问之大。故学则须学先王之遗道。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久保爱:此言性相近也,其异俗者,在习也。
邓戛鸣引张怀民云:教,读为学。——教、学、习三者的关系梳理。
强调民族\种族的区别由文化造成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俞樾:荀子之意,以人性本恶,必以学正之。上所谓“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也。
《左传·襄公七年》:“正直为正,正曲为直。”
以诗明学(博学修身)之福报
人性本恶,故为曲,正曲为直,即“木受绳则直”,正直为正,即“金就砺则利”,“好是正直”则有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杨倞:为学则自化道,故神莫大焉;修身则自无祸,故福莫长焉。
久保爱:为学化道,与鬼神合其德,故“神之听之,介尔景福”,即自求多福者也,不必别有神也。
熊公哲:化道,言心与道同化。
最神妙的“神”是化于大道,“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荀子将《诗经》中人格意味的“神”转化为自然之道,将宗教的“神”转变为义理的“神”。这也就意味着保证“学”之福报的根据其实不是宗教的人格神,而是自然之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