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最近看完了这本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愤怒。大抵是因为三十多岁的缘故吧。但不可否认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位补习老师李国华对他多名学生进行的诱奸,甚至说是强奸的暴力行为。主角房思琪是其中受害者之一,从13岁至18岁整整持续了五年之久,最终导致了房思琪发疯住进了精神病院。这可能也是原作者的亲身经历,原作者林奕含也长期患有抑郁症,并且在结婚后一年上吊自杀。
或许很多读者感到很愤怒是因为这个李国华是禽兽,为什么有这样的男人,为什么男人就不能管住自己,不要去侵犯女性;怎么可以对13岁的小女孩做出这样的事情,认为房思琪是性侵的受害者,着实可怜。但是在我读完这本书时,我觉得这些都不是导致房思琪崩溃的原因。理由有以下几点,虽然可能会被大部分人骂,但这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
第一,你真的没法去要求坏人不做坏事。这就像大部分父母会教育女孩,尽量不要在半夜出门,衣着不要太过于暴露,这些都是父母保护孩子的建议。但是还是会有很多杠精说凭什么女性就要得不晚出门,不能穿自己想穿的衣服。为什么不这样要求男生?为什么不能要求那些坏人不做坏事?
因为坏人和反社会人格的人,并没有羞耻心,他们不觉得他们做的是坏事,反而引以为荣,就和书中的李国华一样。
再例如之前的唐山打人事件,很恶劣,谁都希望打人者被严惩。但这件事情对于受害人来说,还是受害了,还是被打,所以很多听着不合理的建议,其实最终的愿景都还是希望大家远离伤害。在这件事情里如果劝受害者不要晚上出门吃夜宵大概会被人骂死吧。
再例如山西出轨女子,16年一直在出轨,三个孩子均不是丈夫亲生。女子阵阵有词,不是亲生的怎么了?养了16年就没有感情嘛?毫无自己做错了事情的觉悟,这也是正常的现象,如果她觉得这么做是不对的就不会这么去做。殊不知民警政府部门都在做其丈夫的工作,让他不要冲动,这其实是在保该女子的命。在这里为什么不去规劝女子认错?反而要规劝受害者男性别冲动?
其实为恶无关于性别。别劝恶人从善,别期待恶人悔改。远离是最好的方法。
第二, 虽然我们国家目前法律有规定,与14岁以下女性发生性关系的,无论女性是否愿意都属于强暴。但是在古代,13岁-17岁时大部分女性嫁人的年纪。 书中的受害者其实也不止一位,最终精神崩溃的是房思琪。
其实书中多次提到房思琪在跟李国华相处后写道我很快乐。我要爱上老师,那这一切都是合理的。很多观点觉得这是反讽,用快乐来表示她内心的痛苦。这个故事,其实我更偏向于认为其实房思琪对李国华是存在感情的,对于禁忌之恋的爱而不得。房思琪极其喜欢文学,在和好友刘怡婷都对李国华存在好感,并且李国华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国文老师,比较出名,饱读诗书且非常富有。如果房思琪对李国华一点感情也没有,哪怕不把被强暴的事情说出去,完全可以不继续去补习。但是她之后的每一次补习都去了,一直维持5年的情人关系,甚至可以说是有求必应。
但李国华对房思琪其实并没有爱情,只是把她当成自己的猎物,但是让房思琪认为这一切都是爱情。房思琪逐渐的思想成熟,慢慢的发现真相的过程是她崩溃的原因之一,并且她酷爱文学。大部分文学作品中都是劝人向善,不要作恶。但是她发现李国华对她做的一切都是罪恶的,并且她自己也在为恶,她内心是觉得对不起李师母的,她觉得自己破坏了别人的家庭,在通奸。可能是对于文学的信仰崩塌,开始走向虚无主义的想法是其崩溃的主要原因。
我觉得作者还想告诉我们的是其实人的悲喜并不相同。她以晓奇的口吻在网上揭露李国华的求救贴,却被各种网暴,没有人再在她这一边,反而对她更对的诽谤与侮辱。我想作者也是同样如此,她应该在之后的日子里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向外界求救,但是外界社会对于她的呼救充耳不闻。如果不是她的自杀引起了广泛关注,最终让她的老师陈星被抓。我觉得这一事情可能还会石城大海。我想这种无助才是真正让她痛心欲绝的。她是受害者,却无能为力,无法得到正义的裁决。以前我总认为迟来的正义也算是一种正义,但是现在觉得迟来的正义可能更像亡羊补牢,算得上补救却称不得正义。
希望是一个人活下去的动力。林奕含的自杀可能是她对这个失望的世界的最后的抗争。其实比起林奕含勇敢,我更佩服B先生的勇气, 他能跟林奕含结婚,我相信他是知道生活的真相,却仍然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