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感言 物电学院 雷广鑫】社会实践感言
8月4日,烟台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一葫千金,青春E行”科技兴农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山东省聊城市文化馆,邀请了聊城市文化馆雷建峰书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科张莎莎主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昌葫芦雕刻省级传承人王树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的具体情况,分析存在问题,为非遗传承建言献策。
交流是我们发现不足之处的重要方式,一个人的力量很小 但集体的力量很大,大家集思广益,共同探讨,才可以更全面、科学的去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讨论开始,文化馆雷建峰书记提出了现在非遗文化难以融入现代社会的问题。随着现代科技社会的发展,非遗文化不再像以前一样具有较高的实用意义,更多的是被相关领域的爱好者以艺术品的形式收藏,销量较以前大大下降,匠人不能够将其作为支撑生活的主业,年轻一代失去学习兴趣,导致非遗文化逐渐失传。例如东昌木板年画雕刻中的门神,一般成对粘贴。在过去,每家每户都是双开门的大门,十分适合贴门神。但现在,大多数居民居住在单开门的单元楼里,无法像以前一样粘贴门神,门神年画就这样逐渐被遗忘。雷建峰书记也提到了传承匠人老龄化问题,现在非遗技艺达到娴熟水准的师傅普遍在70岁以上,年轻的传承人很少,急需更多年轻的新鲜血液注入。
随后,张莎莎主任给我们讲解了他们在关于保护非遗文化相关方面所做出的探索和努力。聊城市现已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向大家宣传和推广非遗文化,激发大家的兴趣,鼓励大家为非遗传承添砖加瓦。同时,文化馆也开展了“文化产品转数字产品”项目,把文化遗产通过扫描存档等方式保存起来,在年轻人熟悉的领域推广非遗文化,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非遗文化,加强文化自信。
最后,王树峰师傅给我们讲述了东昌葫芦的坎坷传承路。由于文革影响,东昌葫芦雕刻曾两度到达了失传的边缘。21世纪,激光雕刻技术的出现也对手工雕刻产生了冲击,一度缺失年轻一代的手艺人。但是通过当代传承人的不懈努力,手工雕刻最终转危为安,成功保存了下来。
通过这次讨论,我不仅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深入探索其保护传承中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思考解决措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建言献策。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文化馆工作人员和非遗传承人在非遗文化传承方面所付出的努力,相信在他们的带领下,非遗文化会得到更好地发展。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当中来,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