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战后吉川英治的″大众文学″(三)》陈再明22、8、9
三,七岁时就喜欢看书,是小读书家 吉川英治(1892一1962),他生前的理念有这一句话:″生涯一书生,我以外皆我师。″他是很谦虚的人,从来不以为自己是伟大的。就像老舍不承认自己是″作家″,而是"写家″一样。他的人生,就像他自己说的仅仅是一个"书生″。书生,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就是爱看书。他一生第一次所看的汉文书,是《中学汉林》。这是一本中国十八史略的选本,是他九岁上夜校时,夜校老师拿给他看的。 他生在一个"五石米养十个人″的最下级的武士家,住在最下级武士所住的狭窄的"长屋",也就是说,他是″足轻武士″家庭的出身。明治维新″解藩″后,下级武士所受的冲击最大,都成为无业游民的"浪人″。他父亲最后找到在小田原(神奈川县)鱼市场干活的工作。他母亲是女学校毕业,略识之无,曾在某国学家家里帮过事。 他很幽默地说:″早知是这样的家庭,我就不想生出来!″又说:″我们都是‘人生列车′上的乘客,但不知这班列车是开到什么地方?就像大家所说的`人权′,好像是靠争取来的,但最不合理的是人生下的′人权′,并不是自己争来的。当一个尚未出生的婴孩,如果知道生下来的家庭是个穷苦潦倒的家庭,一定会很后悔。但已经太晚了,不愿意出来也要被生下来。″ 吉川七岁时,在一家校名很长的学校上学。这家小学的全名,叫″横浜市私立山內寻常高等小学"。因为学校靠近跑马场,小英治曾幻想过将来长大成人,要当一位赛马的骑手。他第一次亲自找来看的书,是岩谷小波著的《世界御伽嘶》,看得津津有味。他常常跑到出租书籍的″贷本屋″,去借来《日本伟人传》、《伊索寓言》等类的书来看。他在七岁时就喜欢看书,是一个小读书家。因为他频繁地跑来借书,并常常问女老板来了什么新书?女老板不耐烦,便对他说:″不问书名,一分钱借给你两本书好吗?″。他书看得多,他又幻想将来长大成人,要当一位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