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 凡有七階。
通常來説,修道之士,簡稱「道士」。 而稱道士者, 必定與道有緣。 ⭕ 倘若雖遁入玄門尊奉三清,卻不修功德、品行低下、沽名釣譽,則不僅不能得道,反而為自身招來更大禍殃❗ 故藉此機緣,淺議道士的七種級別,望有道之人斧正。 《正統道藏正一部·道門通教必用集》錄《出家因緣經》云: 🔴「道士,凡有七階。」 ⭕ 也就是説, 道士可分為七個階層。 ⭕ 該經出自《正一部》,所以道士的級別為「天師」創教時所劃分,後為全教所引用。 ⭕ 根據《出家因緣經》,道士的七種階層分別如下: 1️⃣、第一層次修道者,謂之「天真」或「仙真」; 🔴「體合自然,內外純靜。」 ⭕ 屬最高層次的修道之士, 自然無為, 能保持身心純淨, 清靜虛無,與道合真。 ⭕ 更確切地説,「仙真」為「道的化身」,故道教尊奉「三清道祖」,其化生萬物,無所不包,修為最高,已證道果,居神仙中之最高位。 2️⃣、第二層次的修道者,屬於「神仙」之類; 🔴「變化不測,超離凡界。」 從《道藏》典籍記載,歷史上通過「潛心修行而得正果」者,不乏其人。 ⭕ 如八仙、五祖、七真、歷代祖師等; 也有不屬於任何門派; 但通過修行而得道成真者, ⭕ 如淮南王劉安、詩仙李白等,可謂「真人」。他們超離塵俗,或白日飛昇、或坐化、或天尊接引,最終「得證仙道」。 3️⃣、第三層次的修道之士,屬於「隱逸」之士,他們身懷絕技,卻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以物累形,所謂: 🔴「含光藏輝,不拘世累。」 上古時期有很多「隱逸散人」,皆「大德」之類。 晉皇普謐《高士傳》中曾記錄了數十位不以物累形、隱形遁跡的隱士,其 🔴「體道自然,不以物累。」 是俗人難以企及。 ⭕ 他們通過「修真煉道」, 有高深道行, 可上天入地, 屬於世外高人之類。 4️⃣、第四層次的修道之士,為遠離世俗之「山居」道士,他們 🔴「幽潛學道,仁智自安。」 ⭕ 他們看破紅塵、放下俗緣,尋清幽之地,獨善其身。 他們或許也曾叱吒風雲,或遭遇挫敗,後棄俗歸野; 清心寡欲,全性葆真。 若有緣問道終南,必定能在山野河畔得見隱修之人,與世無爭。他們令人敬畏,因為他們能放下塵俗,不為利欲所累。 ⭕ 也許,在紛亂的世俗之中,「清修」也是尋找人生終極智慧的方式。 5️⃣、第五層修道之士,為「出家」道士,他們 🔴「捨諸有愛,脱落囂塵。」 他們也許曾有家有室,也曾享天倫之樂、魚水之歡; 但最終「放下」歡愛親情, 皈依玄門,修真悟道。 我們日常所見「宮觀」道士, 日讀經典,夜談玄虛; 卯時課早,申時課晚,是一羣尊祟道統的修行者。 他們演繹着那神祕莫測的道教傳統,道教也因為有了出家人而放射出異彩。 6️⃣、第六層次修道之士,為「在家」修行人,正一派稱「火居」道士。 他們 🔴「和光同塵,抱道懷德。」 他們有家有室,但懷道教信仰; 白日在宮觀之中尊奉三清道祖,課誦經典,服務信眾,謹言慎行,修德累功。 晚課之後各自歸家。 ⭕ 除幾種葷辛禁忌之外,不必全素,「戒律」也沒有全真出家道士嚴謹。 7️⃣、第七層次道士,古代「天師道之祭酒」,他們 🔴「屈己塵凡,救度危苦。」 修道之外,還為信眾消災祈福、治病救難之類, 心懷天下、慈心濟世度人。 ⭕ 此類道士,信眾最常見,如民間道士,專為人超陰度亡等。 《出家因緣經》中説: 🔴「所以名道士者,謂行住坐卧,舉念運心,惟道是修,惟德是務,持齋禮拜,誦經燒香,奉戒修身,然燈懺悔,佈施願念,講説大乘,教導眾生,發大道心,造諸功德,普為一切,後己先人,不雜塵勞,惟行道業,故得天上地下、六道四生,禮拜皈敬,最為尊勝,不朝天子,不揖諸侯,作人天福田,為三界依怙。」 因而, 那些真正可稱為道士的人, 不僅道心深重, 品德高尚,清心寡欲, 而且心懷眾生; 積功累德, 自度度人。 ⭕ 唯有如此,才不侮蔑「道士」之名。 褔生無量天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