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市与记忆
洛阳无疑是中国承载记忆最多的城市之一。在这里,砖块和木材建起无数城楼,提醒着人们曾经存在的那些辉煌的王朝;为这座城市写下的伟大诗篇散落在大街小巷中,而千年前的典故仍然人人传颂。卡尔维诺曾经写过:“构成一座城市的,是它的空间量度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而在洛阳漫步,你会发现,它的历史是可见的。也许藏在街头人人都说的富有中原古韵的方言里,也许藏在那密密麻麻连长出一棵树都难的老城区里,也许也藏在水席那别处见不到的特殊调味里。正如卡尔维诺说的那样,城市的印记像皱纹般被隐藏起来,每一道都是抓挠、锯挫、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




白马寺便隐藏着许多这样的痕迹。这里的没有铺展的大殿与高塔,却精致而典雅,无论是萦绕着白烟的香炉,脚下地砖精致的雕花,路边的树木与石雕,还是屋檐的色彩与弧度,甚至是一朵盛放的荷花,感觉都开得比别处庄重。在火红的凌霄花掩映的小小庭院里,坐下喝一杯茶水,虽然茶味清淡,却回味无穷。




而龙门石窟更是历史的具象化——看着那些石像的神姿,总让我觉得千年前的古人便是这样一副宁静的神态。无数石窟刻凿在东西两山的石壁上,中间则是一条大河静静地流淌着,傍晚夕晖照耀的景象静谧而壮观。最底下的石像已经完全风化,越往上爬石像越宏伟。每一个稍大些的石窟前都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人,人们摩肩接踵,伸长了脖子想要看上一眼。而这些石窟也不是清净之地,也密密麻麻放着石像,甚至墙上都雕满了小佛像,这里里外外两个群体形成了颇有趣的对称关系。 我这回去得不巧,卢舍那大佛还在维修,没法近距离观看,但是这副画面却让我印象深刻:在巨大的石头佛像面前,工人们显得无比渺小;脚手架上忙上忙下的工人和千年前在这儿攀爬、刻凿的工匠们早已不是同一批人,人生短暂,而这佛像却永恒地存在着。但却又正是人类创造了这些佛像,并让它们一直生动鲜活下去。若是人类消亡了,无人保护的佛像也将在岁月中风化。






如果说白马寺是深刻,龙门石窟是宏大,那么在洛阳的博物馆里,我感受到的就是热闹。在我眼中,洛阳博物馆的藏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多”。各种各样的唐三彩在一个展厅里熙熙攘攘地挤着;不同年代的钱币被罗列起来排满了整整几面墙;姿态各异的镇墓神兽的石雕相对而坐,组成了颇为壮观的一大群,它们孤零零地在地底下蹲着的那几百年,有没有想到在这座城市的各处,它们的同伴还有这么多呢?


而现在,倒塌已久的那些古建筑早已在城市各处被复建起来,屹立于现代的车水马龙与人来人往之间。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宏伟的城楼散发出橘黄色的暖光,温和地照耀着夜市中嬉笑的人群、闪烁的彩灯和飘飞的气球。来自遥远岁月的记忆终究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自我来洛阳的那一天,一句诗便久久萦绕在我脑海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这是一个客居洛阳的游子的故园情怀。而今,当年的那个洛城也已经成为了回不去的故园。我虽是这儿的一名过客,但是却感到些许三毛所说的“前世的乡愁”。所以,我期盼着哪一天,我能再一次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