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谈资本论2笔记
行会手工业者的生产不是为了“市场需求”,而是有限地区的老主顾的需要。行会手工业者注重家族荣誉,在有限地区的社会地位靠产品建立的。
商人将行会手工业者创造的产品带出去售卖(商品流通),并要求行会手工业者按照商人所了解的市场需求来制造产品——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当行会手工业者遵循市场需要而生产,便是资本产生。(note:"市场"突破了“有限地区”和“老主顾”,开始为不知道什么地方的什么客户的需求制造,不再需要本地附近的实实在在出现的客户的认可。“市场需求”也并非是刚性的需求,可能是资本通过广告鼓励创造出来的人类对商品的渴望。资本是以投资某项实业活动获利为目的。但光有资本还不够)
商人的机会来了:
大量的从贵族领地上逃亡到城市的,进不了行会的人,有劳动力。还有带有手艺而无法成为行会师父的学徒工逃离了行会。市场上出现了特殊的商品——“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产出产品售卖,获得投资增值。生产变成了追求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生产。
资本一旦停止增值便不是capital,而是消费基金了。资本的生命就是增值,按其本性必然突破欧洲的疆界,才能保持不断的增值,必须创造更多的市场。消费领域不断创造新的需求,新的使用价值领域带来资本增值的新空间(note: 智商税或第四次工业革命)。同时拓宽地理上的空间。资本发展既需打开市场,又要掠夺自然资源。诞生于欧洲的资本,带来了“世界历史”(note:地理大发现,航海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基础)
货币的增值,贵族的衰落,贵族要么变成资本家,如新贵族,要么出卖土地和头衔。租地农场主是最初的农业资本家。贵族把土地占有权作为商品出售(我们也在做)。土地服从资本运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全面建立。海外的羊毛市场(note:“市场”),导致英国本土耕地被圈占为牧场。自耕地农民破产。
中国近代史告诉我们不搞工业化就要挨打,对于一个农业大国,工业化的前提,是大量农业人口转移到工业领域,生产出不能吃穿的东西——矿,钢铁,机器。后发的现代化国家工业化的原始积累来自对农民土地所有权的剥夺。如果希望以商品经济来实现工业化,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只会拿出非常有限的剩余农产品来与城市交换,增长速度非常缓慢。计划经济通过制定农产品跟工业品交换的价格剪刀差,进行“温和的剥夺”。
计划经济其实仍然是商品经济,追求剩余价值,没有资本家,但是存在资本(note: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体现)。出现货币好商品交换,服从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
英国王室的敌人是贵族,通过保护商人和贵族战斗。东印度公司的资本是“权贵资本”。这时候的经济学思想是重商主义。商人开始做租地农场主,重农主义取代重商主义。工业革命之后,工业资本主义到来。
亚当斯密提出的“劳动价值论”,这里的劳动不是具体劳动,而是一般劳动,能让货币增值的劳动;这里价值是指商品的交换价值。人类劳动抽象化,抽掉具体劳动的感性特征,只说劳动时间的量的投入,这个量以货币来标识凝聚在商品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量。货币如果要增值,需要占有更多的以往劳动时间的量,这个非流通领域,剩余价值的增值在劳动过程中。
资本市场不是零和游戏,最终要到实体经济去,有权分割货币的增值。借贷是预先分享利润。增值于劳动过程,而非商品流通或金融借贷。
在富产石油的地区,开采石油的劳动时间的量是很低的,但是石油的价格很高。从这里看商品的价值似乎不是和劳动时间量成比例的。王德峰的反驳是,盛产石油的地区并没有资格(权力)使用自己开采的石油。使用者是货币拥有者,货币是过去积累起来的劳动。
(note:🤔首先,价格和交换价值有区分,供求关系会导致价格高于交换价值。本地的农作物价格比出口便宜,因为运往稀缺地的过程还包含了运输的劳动价值。但是,石油和其他“产地”商品不同,如水果作物,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它的稀缺性是全球化的,没有那么充足的“剩余”用于交换。
其次,石油不是创造出来的,针对它商品化的主要劳动是开采行为。石油的交换价值中包含了开采的劳动价值,富矿地区开采的劳动时间会低于平均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价格则主要反映物以稀为贵。
最后,说盛产石油的地区没有资格使用自己开采的石油这点值得商榷。如果是沙特阿拉伯,是有资格的。但是对于“石油换食品”国家和地区没有权力使用石油,体现非“等价交换”的关系,而是像上一part提到的“非理性”的social power。“劳动价值论”还是在“理性”的经济学领域。)
抽象劳动/一般劳动的增多就是资本增值。具体劳动如果不能为交换价值的增值,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不能称为劳动。具体劳动受抽象劳动的支配。算不算劳动,取决于是否带来抽象劳动的积累,否则只是“个人怪癖”。王德峰认为自己写哲学文章不能带来资本积累,哲学也不是知识产业的一部分,他自己是被“养”着,也由此认为他不属于“工人阶级”,认为知识分子不是工人阶级,离市场有距离,贫困地自诩“守护思想”,他认为应用科学的工科知识分子才是“工人阶级”。(note: 🤔对于资本增值否有意义,取决于资本的定位。资本的贪婪本性不会放弃任何一个领域,可以制造文史哲市场,比如国学。理论物理等科学研究,在资本眼里是下一次工业革命的契机。)
劳动价值论的出现标准经济学正式成立。经济学取代了簿记学(统计家庭内部使用价值的量)。但不能忘记簿记学——粮食安全。
金融时代,各国货币脱离金本位制。金融专家对资本市场的“洗劫”。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脱离了大地。个人积累起来的过去的劳动(note:存款)受制于整个资本市场的波动。我们将度过非常可怜的晚年——投资理财。上帝看人了基本上疯了。王德峰这里说人的晚年要么拥有巨大财富,要么穷,继续劳动,当中一段最可怜。(note:抛开这里对于贫穷的劳动人民生活的美化和“想象”,所谓当中一段的“中产”为什么不能继续劳动呢?被资本抛弃了?可鉴湖上蹬乌篷船的老人还在劳动。对于个人选择,如果对于“财富自由”“提前退休”的向往如果只是刷短视频跳广场舞参加保健品宣讲会,而不是寻找或投入到自己喜欢的领域,哪怕是公益领域,那确实是非常可惜的)
资本本质上是抽象劳动统治具体劳动,交换价值的增值支配使用价值的生产。这叫近代以来的唯心主义,脱离大地。
不能彻底遗忘:财富以使用价值的数量来计算。市场经济一定会发生大规模的危机,以前是生产相对过剩危机,现在是金融危机。亚洲金融风暴,马来西亚十年经济成就被国际炒家抄走。韩国关闭金融大门,恢复韩币金本位,老百姓捐出黄金(收购韩币),提高黄金储备,稳住韩币。(note:从别的报道看,民间捐黄金是杯水车薪,还是要和IMF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货币天然是金银。
劳动价值理论为马克思的《资本论》学说准备了基础。马克思提出剩余价值规律。劳动过程是一个价值增值过程,剩余价值源头在一般劳动。
G货币投放【购买生产资料(原料场地技术)+劳动力(工资)】-->
4小时必要劳动(工资所代表价值)+4小时(剩余劳动)-->
新产品价值计算
马克思的“剥削”不带有道德贬义,以前的农奴劳动是等级强制,今天的劳动完全是“justice”,叫剥削。这个时代无偿获取剩余劳动是正当行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是伦理道德上的批判(note:颠覆以往认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阶级分化不是好人与坏人的分化。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经营企业的行为服从资本的逻辑。“我对资本主义经济过程的描述,不需要任何人对它承担责任。我的学说比别的学说更不需要个人为它负责人”(note:轰轰烈烈消灭资本家,并不能消灭资本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市场是一个竞争的舞台,迫使参与竞争的企业家尽可能降低成本——延长劳动时间(原始野蛮的资本主义,追求绝对剩余价值,但劳动时间不能无限延长) ,减少必要劳动时间=提高生产效率(相对剩余价值,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和技术升级)。提高熟练程度就包括分工,减少多余动作,人际关系不要有内耗也属于此范围。(note: 自己不做饭,不需要会做饭,不需要会种植粮食,都是一种社会分工的体现,节省的“多余”动作去“工作”)
追求相对剩余价值的主导力量是技术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创造新的使用价值。放弃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note:劳动法),资本主义生成必然带来技术的发展。
美国经济靠新技术开发和金融实力,华尔街金融精英们被视为掠夺他国财富的“民族英雄”。两个手段:美元和成熟的金融的手段和体系。
贸易战的目的是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是哪一个价值体系。
技术是一种自然观,把自然界抽象化,将自然界看为质料界,material world。技艺是感性的艺术的,手工业者的手艺不是技术,如果妨碍了效率,就会被技术代替。(note:现在,技艺会被资本包装成新的使用价值需求——匠人——既需要回转寿司,也需要寿司之神。目的都是鼓励消费,达到货币的增值。)
西方思维的特征:对自然界隐藏着技术的态度,分析解剖自然物,化为物质的东西。
中国人不追求效率。资本来了之后,西方人追求效率,把人的劳动抽象化,把自然界抽象化,资本与技术是孪生兄弟。
对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理解的“纠正”:
从行会手工业(封建关系)转变为工场手工业生产工具没有变化,但生产关系的性质改变了,商人追求剩余价值,“机器”在逻辑上“发明”了,虽然在经验上还没诞生——等待瓦特。“机器”其实是资本主义发明的。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可能是贵族宫廷的玩具,不会作为生产力(note: 虽然行会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处在同等生产力发展的时期,但是也是之前的生产力累积到一定程度,才能是的工场手工业逐渐取得优势地位。如果没有造船业的发展,地理大发现,就不可能有资本更广袤的施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