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斑马和屋子里的大象
看了《斑马》,不打算写下一篇正式的读后感。就闲谈一样记一下随便的什么想法吧。
语言常常出现令人惊喜的金句,仔细一想很有道理,又有巧思那种,精巧的包袱,来源于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表达天赋。但也有些思考,总不知为何,给人有点班门弄斧且自我陶醉的感觉,是那种太过于精英的视角吗,应该说是太过精英的反思视角,连反思似乎都有点悬浮,抑或是那种有点欧化的语言,感觉像是读翻译文学似的。我把这个记下来是想提醒自己这种语感是会被读出来并且引起不适的,因为我写的东西似乎也有类似的毛病。但总体来说,还是很佩服作者的观察和表达。
对男人的思考,女权的思考,女性的视角,对,女人为什么总是这么擅于反思,总觉得自己能做的更好,而男人们就可以毫无顾虑的夸夸其谈,似乎对自己是最聪明的人充满了自信。是的,我工作中的男人们也有这样的。最近组里来了一个女性前辈,一个独立的,脚踏实地的,并且懂得自身价值和反抗周围隐含的不平等的人,终于在和她的对话中找到了比和国内来的前辈更为畅快的女性视角的交流。我们谈到男人的自大,提到女孩子们在发言前会担心自己的问题会不会很蠢,但男孩子们就不会,他们不会觉得自己蠢,他们觉得自己聪明绝顶,就算蠢,也天经地义。
有时候觉得自己的上司也有这种自大,不知道是来自于他的男性视角,还是他的上司视角。但常常女的上司就不会表现出这样一种盲目的自大。
男人们会像我一样担心自己说太多了说爽了而没有注意倾听吗,会害怕自己出太多风头而显得浮夸不真诚吗。他们会想,我该做个怎样的人,想做个怎样的人这种问题吗?个人魅力,书里说的艾伦的个人魅力,Alex的孤独的魅力,男人们也会像我一样不满于自身存在于灵魂中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想要将天下所有的个人魅力都揽入怀中吗?
但其实就像作者说的,每个人都像俄罗斯套娃,剥开一层还有一层。我必须常常提醒自己,别人未必有他们看起来的那么好,那么顺意,自洽与否,你永远不知他们剥开后的样子。而我也必须时常提醒自己,我已经够好了,不必再把更多优点揽到身上了,顺其自然吧。可我又明明那么不安,觉得自己还有那么多事情不会,做不好,我多么想让自己快快成长,飞速成长,像打了激素十几天就能出栏的鸡那样疯狂成长,年纪轻轻就长成那种快死掉的老人的那种心境,看清了也看淡了世间的一切苦难,深沉而智慧。
我尝尝会被那种社牛闪瞎狗眼,被他们的夸夸其谈谈到脑壳疼,太多的exhibition value,有些还是虚假的。但可耻的是,我也会被这样的场景搞到应激,要么很愤怒,要么想要拆穿,要么怀疑人生。我想出许多策略,超过他们,或花鸟观之,或做提问者,拿出好奇心,或带着像艾伦那样的记者的洞察力,表面上亲和健谈,实际上把每个人当工具。好像升级打怪一样给自己的心理堡垒加固,可又总觉得哪怕人间一点初级的黑暗,被人插队,发现别人的论文造假,或者发现别人想要利用我这种,就可以震碎我消磨我了。如此不堪一击,自保都难,还谈什么反击。
可我早晚会真的到达那种老的快要死掉的状态,也不必着急不是吗。我想说,我是想快速成长,但是当周围的环境,人,我的生活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的时候,刻意的成长本就不现实。回望生命的时候,人总会最先想起那些闪闪发光的时刻,那些征服了高山在山顶阳光普照的时刻。是的,爬到山顶就能看到别样的风景,但我现在在爬山,眼前只有一望无际的石阶,和一成不变的景致。我是可以说,我要活在当下,及时行乐,此时此刻就要快乐,但事实就是我在爬山,这本来就是一个疲惫,艰难,无聊,考验意志的过程。山坡上又有多少乐可寻呢,刻意的行乐也不那么现实。又有人说,你应该努力享受这个旅程啊,珍惜路上的风景,可事实是,这风景我看了一万遍了,我看腻了看吐了也看不出个所以然了。爬山是我的选择,是的,是我的选择,但我选的时候也以为自己很喜欢爬这座山,谁还没有个爱过了的时刻。我现在需要的是耐心,是明知明天也一样辛苦和无聊,也要把每天过下去的强大的忍耐力。这注定不会是人生中的高光时刻,甚至是那些黑暗的,没那么有尊严的,机械的时刻,但正是这些在日复一日的辛苦重复中的坚持,构成了生命,我要充满耐心。
所以成长是回头看的行为,和意义一样,是完成时,是过去式,是马后炮,是可遇不可求的,是缘分。而我,我是演员,是作者,是眼睛和手,是盒子里的猫,是有限范围内波动的正弦函数,是不断感到痛苦不断反思自己却也无法挣脱的人。我痛苦,是因为此刻生活就不那么值得快乐。
对,人是套娃,你不知道眼前的这层是第几层,里面是光明还是黑暗。人生也是许许多多瞬间组成的片段,该来的黑暗总归会来,避不开但也不必杞人忧天。每成长一点,套娃多套一层,包住或残破不堪或浓墨重彩的一层,外头又是崭新的一层。
创造,文中提到了创造来面对虚无。
创造孩子是个浩大的工程,可你也只是延续了自己生命的那个正弦函数罢了,他们的生命也将在一个基本可预期的阶层里波动,本质上也将充满苦难。你希望教给他们应对苦难的能力,快乐,你自己不具备的能力。每个家长都会执着于培养他们的孩子们他们自己缺少但向往的能力,可他们的孩子们也未必就会“营养均衡”,也会一样需要面对“存在于自身灵魂中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书里说佛教的观点认为生育根本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命的一部分,是事先program好的。这种说法倒是让人如释重负。生命中的每件事情都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命,相当的不自由,也相当的轻盈。所以泰国这个国家才可以如此快乐,如此包容。
读书,看作者如何剥开套娃,以及怎么描绘他们;生活,收集情报和素材,在波动的情绪中找一个从容的点,把自己从亲历者变成旁观者,虚掉那个我,不自怜,不自恋,不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