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造笨鸟
昨天下午琪琪过来,感受了一下带娃。真的好累。是那种明明你什么都没干,但是时间就这样过去了的心累。
无法想象一个人带娃有多艰难。你的注意力时刻要关注在这个人身上,好比在路上推着婴儿车,还要注意不要一个轮子推下边边了。要注意娃子不要过度前倾。要注意防晒。等等。上下楼梯不仅要抱着娃子,还要提着婴儿车。
如果不是自己带娃,是不会理解海底捞帮忙带娃这一层面的独特销售魅力的。
生日那周老张提到说如果一定要选,他选择这辈子不生小孩。琪琪说,如果现在不生,以后到了30多岁压力就会来到我这边了,我才不要。昨天她也提到说,同事们都说她看起来就像没生小孩一样。英年早婚早育。我听着的感觉像是在沾沾自喜,但我不知道。我能够感觉到巨大的两座冰山正在相撞的路上,又或许会擦边切过,也可能会撞个粉碎。另一方面我又觉得一切都是命定,或许这是好的方式,或许比好比我到35岁才想清楚发现我无法生娃了开始试管婴儿各种穿刺取egg等等最后生了一个带病的娃子来得要好。或许人生根本就不会有想清楚的时刻。或许我还是不生了,如果遇上深爱的人,再考虑这个问题吧。实在不行(找不到对象但想要娃子)的话其实还可以选择领养,毕竟我也没有传续基因的执着。对于qq这种沾沾自喜,我总觉得后面她会后悔。只是两个人一起带了半天的娃我就已经感到精疲力竭了。选择早点生娃,身体层面上的确不那么受苦,但是否就意味着存在之后后悔但是娃子塞不回去的风险?以及对对象的选择,是否存在孩子他爹实则并不适合作为终身伴侣的可能?但是男人似乎也并没有那么重要,不行再换一个就好了。但是现在生娃意味着需要牺牲自己的职业发展的很多可能性。Qq还和我说想要辞职,我觉得这个想法简直比她和我说还要再生个二胎更可怕。没有收入的话,家庭矛盾一定会增多。我觉得一场大火的火苗正在燃烧。我觉得那个家太可怕了,无法想象娃子以后会在怎样的环境下成长。希望一切都有转机,希望老张能支棱一点。
前几天和mm还有陈打视频。E和姥爷姥姥说要ta们去给他做饭。我说你要用询问的语气,可以做饭给我吃吗。要感谢姥姥姥爷做饭给你吃之类的。教育真的好难啊。
今天晚上看了一些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百感交集。
想要像那个诗人一样去乡村盖一座房子。不必像那个女女生一样实践完全意义的自给自足式生活,可以在两种生活之中切换。
但是经济来源始终是一个问题。
那是一个神奇的时代,诗歌是一种宗教,人们因为诗歌关联起来。在今天或许是单口,单口也成为了一种这样的关联人与人的工具。
出版、翻译,也都是很神奇的行业,理想主义者的栖息之地。有人适合直接创作,有人适合简介创作。或许我可以都试试,然后试图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好比复旦的那个老师喜欢翻译,后续去荷兰学中世纪文学等等,感觉这是我比较倾向于的学习方式——找到一个nich 领域然后再深入学习。
从匡扶那里偷学了写作技巧。之前在b站的写作课程当中也看到了类似的说法。其实就是把一个人的碎片写在纸上之类的,然后再拼接成一篇文章。匡扶的故事还有深挖学习的空间。公众号是今天觉得需要继续做的东西。
觉得自己过了这段时间之后,或许还是继续不会工作,而是会继续找一个地方然后宅居。
看到梁鸿的出梁庄记及其背后的故事,想起2017年刚毕业的时候,没有立刻找工作,而是在家宅了一两个月打算自己做公众号。研究分析了很久,拖延了很久等等,或许还在继续背单词;焦虑中也不知道一天天怎么就这样过去,最后还是觉得无法安心靠zz养活于是出去工作。公众号遂无尽搁置。当时其实并没有确定一定要做什么事情,只是想要自己创造一些什么。所以我记得我made a list of the things that I want to do. 里面有一条现在时不时还是总会想起,就是想把外婆的故事记录下来。外婆的一生,她是怎么从大山走出来,去到镇上教书,然后来到萍乡的小学教书,然后变成幼儿园院长,然后50岁退休回归家庭;期间经历小舅舅去世、小姨家煤气泄露小姨去世等等重大的打击,外婆都依然挺了过来等等。
就像节目里说的,我们似乎真的只能从我们的身边人的身上去窥探到这个时代的变化。让我深感愤懑和不解的是,这个时代到底为何会造就这满城满巷的rumor、保j品、有毒的短视频和电视节目。随着我渐渐长大,我好像也不再像信任一个绝对权威一样去相信她所说的一切,而开始时不时意识到她也有的一些局限性。好比看到外婆一直沉迷抖音,好比她听不进我说话,好比对小姨夫过分好等等,我好像会看到外婆的很多面向,并且想要试图去纪录一个人身上的丰富性。或许我爱她,但或许我从不曾真正了解她和接受她;或许我并不爱,只是被迫在依赖。上次做心理评估时,对方问我问题的导向似乎也好像出乎意料会去到外婆那边;所以我在想,是否我一直以来焦虑的源泉是来源于不确定自己是否值得被爱,这种希望被外婆爱的渴望让我和姐姐一直像提线木偶一样不由自主地感到一些无法描述的拉扯感。重男轻女这个话题,在中国家庭中具有普遍的典型性,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好好地书写。或许值得一试。
Cleanmymac这款软件真的不错,感觉可以发一条小红书推广一下。本周tdl事项+1。
今天删除微信删除得还是比较彻底。总计只用了1h微信,手机使用1.5h左右。其中微信里还包括十几分钟的记账时间等等。虽然还是没有写稿,但是还算是输入了挺多东西的?至少是做了保底的两个task——读新概念和运动(以及洗澡)。还看了billburr和孙书恒。
这两天心中一直耿耿于怀的一件事是,阿y。从最开始认识时的那条朋友圈,到现在戛然而止的聊天,以及聊天当中说到的“你们xxx”表明她并不只和我一个人在倾诉;以及和小林聊起来时知道她其实也和小林说了这件事之类的,我会觉得她这个人并不真诚。可以试图理解为她有着强烈的倾诉欲,就好像我似乎也要和所有的朋友说一遍qw的事情才觉得能够好受一点之类的,可能她也是这样。其实我很受不了的是她聊天的节奏,从时间的空档里我感受得到那种并不是真的想要和我聊天的心情,否则,不会看到我的消息然后不回,直到有整段的时间才开始回复的。如果是一定要等到有整段的时间才回我,可能就意味着她觉得和我聊天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而严肃里可能就带着伪装;又或许是因为随看随聊的聊天节奏是需要两个人之间的强烈互信的,需要信任对方并不是故意不回而是在忙;而她对我可能并没有这种程度的信任。我觉得我要和她说明这一点,然后或许之后就逐渐淡去吧。这一行由于能够很大程度地展现个人的特质而具有强烈的包容性,并且因为这种包容性而让这个圈子有了一种“江湖”感,连友谊都需要擦亮眼睛。上海滩可真是一个斗智斗勇的地方,反静复闸爱好者小吴正在慢慢学习这个道上的种种规矩。
今天看bilburr和timferriss的访谈中提到ta们创作的方法,不写稿子,直接说,wirte on the stage,或许是高阶的演员融会贯通之后才会有的能力。我觉得我作为初阶,还是老实一点,但是需要做到的就是背得足够熟练再上台,日常多写,这样才不会像之前两次一样临到要上台现写之类的,可以有更多时间背熟稿子。
今天看孙书恒的《鸟儿》觉得其实也是很强烈的是写好稿子讲的感觉。所以,小吴我还是继续写稿吧。
——++ 22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