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克·吐温 A Fable

1
世上最被低估、最被误解的故事体裁,可能就是“动物寓言”。大人将《伊索寓言》一类的动物寓言当成幼教材料;而大多数孩子长大后,也不会再看动物寓言一眼。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动物形象很“幼稚”,寓言的主旨太过直白。然而人的智慧并不与外表的美观成正比(而动物寓言中的动物,比起野生动物更像是“披着动物皮的人”),而无数直白的道理恰恰是被我们忽视乃至刻意回避的重要issue。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动物寓言是马克·吐温的“一则寓言”(A Fable)。由于未知的原因,国内大部分马克·吐温选集都没有录入这篇文章(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读原文)。但这篇寓言却是时看时新,颇有趣味。我自觉这篇文章能说明白一些靠争吵无法解释的事情,因而就着英语原版拆解一下这篇寓言。
2
一切的故事开始于一位画家与他的画。这位艺术家画了一幅很精美的小画,还故弄玄虚地做了一套设计,让别人必须透过树洞外的一面镜子才能看到这幅画,而他给出的理由是:
“这样一来,(人与画的)距离增加了一倍,(画面)变得柔和了,而且比以前好看了一倍。”
这位画家的解释并非空穴来风,以前有一句流行语,“距离产生美”,类似的道理在许多领域都可以适用。我们很少对自己的亲人和房间感兴趣;但对网上的明星八卦和异国他乡的古建筑却趋之若鹜,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后者与我们的距离很远。因为那些东西离我们远,我们就不会起戒备心和恐惧;因为那些东西离我们远,我们就会按照自己的想象给那些本物上理应存在的瑕疵“打补丁”。
画家的设想很美好,然而他没想到,即使是人与人之间,对于“美”的鉴赏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而当欣赏画的人变成那些对艺术一无所知的动物时,就注定掀起一阵“腥风血雨”。
3
家猫是森林中最受敬佩的动物,因为它走得和人类近,沾上了人类才有的“修养”与“学问”。在动物们眼中,家猫知道很多“他们以前不知道,以后也不确定的事情”。因此当画家的那幅画不知怎么跑到森林中时,所有的动物就围着这位知识分子连环发问,
用某乎体的语气就是:“如何看待那幅神秘的画?”
家猫是如何回答的呢?
"它是一个平面的东西,"他说;"奇妙的平面,了不起的平面,迷人的平面和优雅。而且,哦,如此美丽!"
"它是墙上的一个洞,"猫说。"你往里面看,就会看到照片,它是如此的娇艳迷人,空灵动人,有一种难以想象的美感,让你头晕目眩,让你几乎陶醉了。"
家猫的回答怎样?老实说,他的回答和没回答一样。一来它根本没说清楚那幅画的来龙去脉,那幅画的绘画手法,那幅画与镜子设计原理。二来它也没说清楚“美”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只是抛出了一大堆似是而非的形容词。
当然,作为一只蹭了“人墨水”的家猫,它说不清楚那些东西,这是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或许是因为面子,或许是为了保护自己身为知识分子的权利,从头到尾,它都没说过一句“我不知道”。
无知常受到攻讦,然而不懂装懂却能隐于世间。
4
当家猫无法自圆其说时,随之而来的就是质疑声。首先发声的是驴子,他说“如果一个东西要用一堆形容词来赞美,那就值得怀疑。”
听起来是不是很有道理?然而驴子的另一个理由是:
“以前从来没有过像这样美丽的东西,现在可能也没有。”
我们都是被过去的经验束缚的人,很难想象过去没有体验过的东西。譬如一个从小受到家暴的孩子,长大后就不会想象到这个社会还存在暴力之外的沟通方式;一个大男子主义的人(注意我这里的用词);很难对异国他乡的战争乃至周围人的不幸产生共鸣;而站在宏观历史的角度,更有“在汽车被发明前,人想要拥有的就是更快的马车”这一说法。
而家猫也不可能带着动物们“进城”去体验人类的生活,他个人的经历也是无法单凭语言就让其他动物理解的。
如果前者只是知识分子的孤芳自赏,后者则是可能会发生在每一个普通人身上的憋屈——俗称“哑巴吃黄连”。
猫感觉受到了冒犯,动物们也选择性不再讨论这件事。
5
故事若在这里结束,不仅是作为寓言不够完整,作为故事也不够刺激。所以接下来,“反转”就要来了。
动物们的好奇心终于压过了对猫的怀疑。于是驴子成了被指责的对象,动物们要求它“拿出证据”。驴子在这点上很委屈——虽然它自己没有给出怀疑的证据,可是猫也没用证据证明它口中的“美”啊!好在森林里的动物都挺朴实,驴子决定亲自去那个树洞看一眼那幅画。
“实践是证明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一点没错,但前提是那是有方法的“实践”,靠吃一次“忆苦思甜”饭不能让孩子懂得老一辈的艰辛,只会让孩子觉得大人在整他们;考100张证书的优秀学生在求职时也会吃瘪,因为前后两件事有截然相反的逻辑。
美好的事物总有共性,而愚蠢却是千奇百怪的。
驴子就这样一屁股坐在镜子与树洞之间,于是他透过镜子,只能看到自己的屁股。
最终他得出的结论是:“那只猫撒谎了,洞里只有一个屁股。”
可见屁股的位置确实是个很严肃的问题。不懂如何收敛自己屁股的人,无论看什么都是自己的屁股。
6
象是森林之王,虽然不及家猫那么通晓人类文化,但也有一定智慧。他并不相信家猫在撒谎,但也相信驴子的诚实。于是他派出其他动物前去看画。
然而就是有点小聪明的驴子都会摆错屁股位置,其他的动物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牛在镜子里只看到了牛。
老虎在镜子里只看到了老虎。
骆驼在镜子里只看到了骆驼。
......
等到象亲自去看,自然也只能在镜子里看到自己。于是它勃然大怒,认为之前所有的动物都在欺骗自己,“连近视眼都能看出来,那洞里面的是大象”。至于最初的猫,则被扣上了“道德不检点”的帽子。
将屁股放在眼前时,每只动物自然只能看到自己的屁股。而每只动物都会觉得自己的屁股无比接近真实,永远比其他动物高上一等。
故事到这里便结束了。假若继续写下去,最终恐怕是象王赢得最终的胜利。因为当屁股位置失去说服力后,拳头尺寸就成了唯一的公理。
7
猫在寓言的结尾给出一句箴言:
“只要站在画与你们想象力的“镜子”之间,所能看到的就只有自己,或许不见你的全部,但它确实就在那里。”
这句话确实颇有哲理,然而还是在讨论“屁股问题”。
那幅画到底画了什么?那位画家是谁?他为什么要画那幅画?那幅画真的美吗?这一切是否是那位画家安排的思想实验?
当严肃问题进入屁股领域,一切便都失去了意义。
好在动物们不需要建立社会,这些问题对他们来说并无必要,也无伤大雅。然而我们人类若是因为单纯的屁股问题,忘记了自己身为人应该思考的这些问题,可就是真的“禽兽不如”了。
题图:“一群动物,站在镜子前”使用工具:6pen.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