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时代日本的议会制政党政诒(四)》陈再明22、7、30
四,明治时代两大政党的议会斗争
(四) ″民众的政治家″大隈重信
1911年中国的辛亥革命发生,为了保障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大隈重信提倡:″日英两国应该结成日英同盟,作出保全中国领土的努力,不能让它四分五裂。″换句话说,他认为日本一国对中国情势,无法作出单独的处理。因此,才展开他一贯的″中国保全论″的主张。
之后,中国的情势继续走向不安定,并在大正二年(1913),中国发生了第二次革命。大隈重信抓住这个时机,鼓励军中干部和大陆浪人推进满蒙的独立运动。他要求日本政府在中国问题上应该采取強硬态度,他说:″中国对日本来说,是最大的市场,绝对不可让这个唯一有利的市场发生土崩瓦解。若有这种情形发生,日本的经济必会发生停滞,也就无法维持庞大的人口。因此,日本对中国一定要随时保持有力的发言权,一朝有事,日本便可出面干涉。″ 他的论调仍然以"日英同盟″为基轴,主张对华采取干涉的态度。
1914年4月,政友会的內阁解散,大隈重信又出来组织内阁。他的内阁就以国防问题为最重要的措施。他在这个问题上,主张:″中国和日本的关系,有如唇齿相辅的亲密关系。日本对中国非保持強而有力的发言权不可。为了保持这个发言权,日本非充实国防的力量不可。″他暗示要用强大的力量来推进对中侵略。同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接受英国的要求,对东海的德国武装商船进行搜查和击破,正式加入了战争。
日本乘机扩大对东海的势力,实现了″对华的二十一条″要求。袁世凯虽表示不滿,最后还是在日本的強迫下,接受了这个不公平的要求。这个"二十一条″的作成,大隈重信是当时的首相,可以说是真正的参与了这个条件作成的过程。日本军部首脑更用这个机会,要求中国承认日本在南满和內蒙的优先权,把行政和军事改革委任日本来进行。
“二十一条件″引发了中国民众对日感情的恶化,日本对中国的野心也因这个条件的提出更加表露无疑。在巴黎和会上,列強都主张不同意日本的要求,中国的北洋政府全权代表也在山东问题上,不愿作出低姿势,而拒绝签订和约。因为,中国国内已发生了″五四运动″,中国政府不得不重视国内反对的浪潮。接着,在华盛顿会议上,英美两国也起警戒心,怕日本在太平洋地区会得寸进尺。
大隈重信在华盛顿会议前,作了一次谈话,他说:"英美的态度转变,但不至于在会议上,把已经成立的日中协约完全废弃,连旅顺、大连和满铁也统统取消。″话虽如此,大隈重信仍然表示不安。果然,不出所料,″九国条约″、″日华两国间山东悬案解决条约"的缔结和″日英同盟″等,都在会上宣告无效。
大隈重信在华盛顿会议举行期间,死在早稻田的私邸。这一年是大正十一年(1922),行年八十五岁。他的葬仪有数十万日本民众的参列,被称为″民众的政治家″。可是,他所遗留下来的对华侵略政策"中国保全论″,却损害了中国民众的利益,作为日本侵略中国的祸根,在中日关系的历史上,无法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