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玉赠盏
下文是张一南对《红楼梦》中妙玉送刘姥姥成窑茶盏一节的分析(略有删减),很有意思。
*********************************************************
妙玉本来是一个贵族家的小姐,后来她家破落了,她就出家为尼。再后来,她师父死了,她就困在京城,无依无靠了。元春省亲的时候,贾府要买一批小尼姑,放在园子里,做点缀。
请大家注意这些小尼姑的地位之低,她们跟那些小戏子一样,都是买进来的,都跟园子里的花花草草一样,是一个点缀而已。买了小尼姑,就需要一个师父来管理她们,所以就把妙玉请来了。妙玉的地位,只比这些小尼姑稍微高一点。她和小尼姑一样,也是这个院子的点缀。买尼姑来做园子的点缀,我不知道什么朝代有这个风俗制度,但是从这里头,大家可以体会到中国读书人郁积了几千年的一种心情。不一定真有这么惨,但是读书人会觉得自己就是权势的点缀,只比奴隶稍微高一点点。
所以妙玉来的时候,她就说,除非贾府下帖子请,否则她是不来的。她这是在挽回最后的一点尊严。她是贾府下帖子请来的,是做客的,不是买来的。如果不下帖子呢?她说不来就能不来吗?应该也不能。然后王夫人说,“好好好,我下帖子请你”“她是官宦人家的小姐,到底骄傲些”。王夫人是一个特别讲究上下尊卑的人,从本心来讲,她愿意维护一个曾经的官宦小姐的这点骄傲,因为她自己也曾经是一个骄傲的官宦小姐。从做事方法上说,她这么做也是正常的,身为一个诰命夫人,跟一个小尼姑争什么呢?她说让下个帖子就下个帖子呗,又不费事,也没有法律效力。但是下这个帖子真就能让王夫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妙玉了吗?王夫人知道是不可能的,妙玉也知道是不可能的。下这个帖子只是为了使妙玉稍微找回那么一点场子来,稍微有个台阶下。
妙玉跟林黛玉的地位简直是天壤之别。林黛玉再怎么说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贾府宗法地位最高的贾母那是林黛玉的亲姥姥,王夫人的老公是林黛玉的亲舅舅,王夫人就算是出于对贾母的尊重,也得捧着林黛玉。贾府是不可能真怎么委屈林黛玉的,有委屈也都只是微妙的。林黛玉的人物设定还很“玛丽苏”,后来被理解成寒素,也不过是后来的问题。但是妙玉在贾府就真是个点缀。因为她是个点缀,所以贾母和王夫人会对她格外客气,表现出自己是懂得礼的,但是这完全不能说明妙玉的地位高,也不能说明她们真的尊重妙玉。这就是中国人的傲娇之处。有人可能理解成妙玉来头不小,林黛玉是个寒门孤女,这就是没理解中国人的傲娇。
话说这一天,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又来陪贾母解闷儿了。刘姥姥其实是王家的亲戚,在王熙凤结婚以前就见过王熙凤。贾母一直给足王家的面子,这也是中国人傲娇的地方。儿媳妇越不是自己家的人,面子越要给足。当然刘姥姥不是什么正经亲戚,大家主要还是拿她取乐儿。但是贾母对刘姥姥这么客气,也有一点对王家客气的成分在里面。因为是从王家那边过来的,反而要好好招待,如果是史家的亲戚,反倒不一定了。
还有一点,《红楼梦》里史家的文化跟王家的文化有很大区别,曹雪芹把这个区别写得很清楚,这是他作为一个小说家厉害的地方。王家这个系统的人——包括王夫人、王熙凤,也包括薛姨妈,甚至包括薛姨妈的女儿薛宝钗、王夫人的女儿贾元春和贾探春——她们都很注意上下尊卑。留意这些人对下人、对穷人的态度会发现,《红楼梦》里凡是写给穷人、给下人一个嘴巴的,都是王家系统的人。史家系统的人——包括贾母和史湘云,也包括贾母“嫡亲”的外孙女林黛玉——她们都不那么注重上下尊卑,更注重享乐,所谓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所以她们对待穷人、对下人的态度里,都有那么一点平等的意味。当然这也是人设安排的需要,贾母和王夫人这一对婆媳,当婆婆的比较讲平等,当儿媳妇的比较讲上下尊卑,关系也比较好处,因为她们不是主线人物,所以她们的戏份要简化,不能横生枝节。如果反过来,婆婆讲上下尊卑,儿媳妇随随便便,那光这对婆媳就得整天打去,弄不好又能单写出一部《双面胶》来,就不用看宝哥哥林妹妹了。这也是中国人傲娇的地方:地位高的要讲平等,要对人和气,地位低的要讲上下尊卑,这样双方互相谦让,让出一个空间来,就显得比较和睦了。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假如将来王夫人和林黛玉成了婆媳,就会出现婆婆讲尊卑,儿媳妇比较随意的局面。这也是王夫人可能不太想让林黛玉当儿媳妇的一个原因。
贾母跟刘姥姥吃完了饭,带着刘姥姥和宝玉、黛玉一干人等,在园子里散步,然后要到妙玉的栊翠庵去坐坐。到了以后,夸妙玉花草收拾得好,说她们吃了酒肉,怕冲撞了菩萨,就不进去了,就在外头坐坐。都客客气气的。
然后妙玉就恭恭敬敬地请贾母喝茶。用的是成窑五彩小盖钟,沏的是老君眉,这是对老祖宗的一个很大的尊重,是专门给老太太沏的。有人说妙玉势利眼,她一个客居贾府的小尼姑干嘛要给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端茶喝,这话是废话。结果贾母喝了一口,就递给刘姥姥了,让她也尝尝。刘姥姥喝了一口,她哪会品茶呀,就说沏得淡了。
插播了一段:妙玉带着宝玉、黛玉、宝钗去吃体己茶,用的茶具、吃的茶都是真正好的,这几个人是妙玉真看得上的。特别是宝玉,用了一个妙玉自己用过的茶杯,这是个颇有深意的梗。
吃体己茶期间,妙玉就吩咐小丫鬟,那个成窑的茶杯别收了。别收了,就是不要了。说明这时候妙玉的心里是很生气的。一边很生气,一边还是很好地招待宝玉、黛玉和宝钗,这也是妙玉很有修养,或者说很傲娇的地方。其实可以想象到,这时候妙玉心里是很难受的。
吃完体己茶,妙玉就要处置那个成窑的茶杯了。然后贾宝玉就劝她,既然不要了,不如就给了刘姥姥,她卖了也可以度日。妙玉听了才答应了。还找补了一句,说幸亏这个茶杯是她没用过的,要是她用过的,砸碎了也不给刘姥姥。
到这儿大家就开始骂妙玉势利眼了。大伙儿都是受过现代平等教育的人,都说妙玉怎么能这么对待劳动人民刘姥姥。当然,刘姥姥不是劳动人民,按阶级划分应该属于典型的地主婆。贾母是人,刘姥姥也是人,同样一碗茶,凭什么对贾母就恭恭敬敬地端上去,刘姥姥喝了一口你就要砸了?这不是嫌贫爱富是什么?
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妙玉要砸这个茶杯,是砸谁呢?她是在跟谁生气呢?是跟刘姥姥吗?《礼记》上有一句话,说聚餐的时候,“尊客之前不叱狗”,有尊贵的客人在场的时候,你不能去骂一条狗。一条狗有什么不能骂呢?因为有个词儿叫“指桑骂槐”。傲娇的中国人在骂一个人的时候,特别是骂一个有点身份的人的时候,他往往不是骂这个人,而是骂另一个人,另一个跟他有点关系,或者有点相似,但是身份低的人,甚至于骂一条狗。对方也会听,你骂这条狗,他就自然知道你是骂他了。那么你要是没骂他,真的是骂狗呢?他还是会认为你是在骂他。最好的办法就是,别骂狗。所以有这么一条餐桌礼仪,叫不骂狗。如果你不能做到永远不骂狗,至少在有很重要的人在场的时候不要骂狗。当然,你真想骂人的时候,也可以骂狗。
妙玉在摔打刘姥姥的时候,她在摔打谁呢?是贾母把那杯茶递给刘姥姥的。她如果真心要讨好贾母,这时候对刘姥姥也只能忍着。她就算不是想摔打贾母,也是在摔打贾母。何况这个道理妙玉会不懂吗?所以,妙玉摔打刘姥姥,就是给贾母脸子看呢。这个事件是,贾母把妙玉奉上的茶杯端给了刘姥姥,妙玉就要把这个茶杯砸了。
这能说妙玉势利吗?她敢砸贾母的面子,明明是胆大妄为得很。以她的身份这么胆大妄为,可以说是冒死抗争,就是晴雯也未必敢呢。
那么她跟贾母抗争,有没有道理呢?贾母的行为确实不太礼貌。人家好心好意地给你端了一杯茶上来,你喝了一口就给别人了。当然这是因为贾母是一个讲平等的老太太,喝了一口的茶,给刘姥姥也尝尝,很随意,不是故意对妙玉不礼貌。但是她忽略了对妙玉的礼貌,至少说明她在心里是真的没拿妙玉当人。像这样的富贵老人家,她讲的平等经常是这样,她可以做一些很平等的事,但是在她的内心深处,还是有一些根深蒂固的不平等。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的家长,为了讲究对外人的礼貌,忽视了对小孩的礼貌,这是不好的。如果是对亲生儿女,也就罢了。但是如果这个小孩不是你亲生的,而且地位比你低,你还牺牲他的尊严,去成全别的大人的尊严,这就很不对了。妙玉是个很有修养的人,但是现在沦落到大观园装饰品的地位,贾母还这样去践踏她的尊严,难怪她要冒死抗争了。
而且,请留意刘姥姥的表现,她是“一口吃尽”,然后说“再熬浓些就好了”。很明显她是不懂茶的,但是不懂茶,可以不评论,可以直接说好啊。刘姥姥平时在贾府行事极为谨慎,不是那种懂不懂都要摇头晃脑评论一番的人。再看刘姥姥在宴席上的表现,那些菜肴,那些餐具,她都是不懂的,但是她知道,这肯定都是好东西,要不贾府也不收着了。如果王熙凤当时端给她一杯茶,她肯定不敢说“再熬浓些就好了”。刘姥姥是很清楚她在贾府的文化劣势的。但是这颗谨慎的心,到妙玉这儿就完全放松了。说明就连刘姥姥也觉得,妙玉并不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现实中也有这样的人,当他意识到他应该尊重人的时候,他是很谨慎的。但是他对于什么样的人应该尊重这个问题,判断得总是很奇葩。或者说,在我们眼里很奇葩。他有一个非常世俗、非常势利的标准。刘姥姥这个人,有她可爱的地方,但她确实是那种非常世俗、非常势利的人,否则就不找贾府借钱来了,你不能指望她理解贾宝玉、林黛玉看人的标准。
刘姥姥说完“再熬浓些就好了”之后,“贾母和众人都笑起来”。这里面当然是拿刘姥姥取乐,但是妙玉等于也在这取乐的范围里了。妙玉靠贾府养活着,平时被人看不起也是没办法的事,但是把她踩到刘姥姥以下,就太过分了。
那个杯子妙玉说要砸掉,她最后砸了吗?没砸。有人可能会认为,没砸是因为贾宝玉劝住了。其实,如果她真心要砸,贾宝玉也是劝不住的。最后没砸,就是她并没想砸,贾宝玉做的只是给了她一个台阶下。妙玉不是像有些红学家想象的那样,奢侈得不得了,柜子里有一排成窑的茶杯,说砸一个就砸一个。这个茶杯她也只有这么一个,也是珍藏着,这次是专门为老祖宗拿出来的,表达的也是诚心诚意的恭敬。结果贾母说递给人就递给人了,怨不得妙玉生气。她说要砸,也是表示一种强烈的愤慨,“这么珍贵的杯子,我拿给你,你不领情,我还不如砸了呢”,是这么一个意思。
贾宝玉作为一个诗礼之族的公子,情商是很高的。妙玉说茶杯不要了的时候,他知道这时候最重要的是给妙玉一个台阶下。他这时候的表现,可以说是教科书级的标准道歉。大家不妨想一想,如果这时候你是贾宝玉,你会怎么说?
请注意,道歉的标准程序,其实就是幼儿园阿姨教给我们的:“对不起,我错了,我不是故意的,我改正。”四个步骤,一个步骤都不能省略,也不能随便发挥。不要以为自己是成年人了,再按幼儿园的顺序说不好意思,就自己瞎发挥。发挥得不对,很容易掉到坑里,让对方更生气。
跟人道歉,很容易掉进的一个坑就是,把“我不是故意的”说成了“我没有”。好多人在道歉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说“我没有”,这是很容易让人生气的,明明你惹我生气了,你说你没有,合着我是跟你无理取闹呢?其实他们说“我没有”的时候,本来是想说“我不是故意的”。说“我不是故意的”,这句话的目的,是减轻你的主观恶意。你不是故意惹人家生气的,总比是故意惹人家生气要好。但是好多成年人觉得这句话太幼儿园了,不好意思直接说,就说成了“我没有”。他说“我没有”的目的,也是减轻主观恶意。但是这个说法是错误的。你跟人家道歉,首先要承认你的错误,要承认你给别人造成了伤害,然后才是减轻主观恶意的问题。请一定注意,道歉的时候,不要把“我不是故意的”,说成“我没有”。
比如妙玉这件事,贾宝玉这个时候就特别容易把“我不是故意的”说成“我没有”。比如说成,“杯子哪儿脏了,你至于吗”。说这句话,你潜意识里其实是在说“我不是故意的”“我没有攻击性的行为”,但是听的人,就怎么听怎么觉得你在说她矫情,肯定就更生气了。然后你还纳闷儿,说自己不是紧着道歉吗,她怎么还来劲了。
但贾宝玉就没这么说。贾宝玉知道当务之急是先认错,主要是先肯定妙玉的感受。他说,“那茶杯虽然脏了”,虽然说刘姥姥喝了一口茶茶杯就脏了这个前提是不成立的,但是这个时候用不着准确地表述事实,而是要尽量顺着妙玉的负面感受说,宁可说重一点,别说轻了。可能妙玉的感受就是刘姥姥用茶杯喝了一口茶,她心里膈应,但是这时候你宁可说重一点,说成“脏”,也别说轻了,千万别说“喝口茶怎么了”。
然后说,“白撂了岂不可惜”,同意完了以后,再往回挽,也不至于怂恿妙玉去砸这个杯子。在充分肯定她的负面感受的前提下,对于她可能采取的实际行动,尽量说话往回挽,争取不要有实际的事件发生。当然这个挽的力度也不能太大,不能说,“你可别砸杯子啊”,别提醒她。贾宝玉现在的任务,就是劝她别自己处置这个杯子。妙玉现在在气头上,不知道会怎么处置这个杯子,说不定真就砸了,或者送给什么小丫鬟,或者扔垃圾堆,都有可能。一旦这样,就难看了,那就是对贾母宣战了。
接下来贾宝玉给的台阶是:“不如就给那贫婆子罢,他卖了也可度日。你道可使得。”不是你在乎这个杯子,是那个贫婆子在乎,你不砸这个杯子,是做好事。注意贾宝玉给台阶的姿势。首先妙玉摔打贾母的姿势是,这个杯子贾母不是不稀罕吗?那她也不稀罕,不要了。这里面有一句潜台词:你以为就你有钱啊?实际上贾母确实比妙玉有钱,妙玉很珍视的杯子,贾母可能确实没有特别珍视。妙玉很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这时候,贾宝玉一定不能说这个杯子值钱,一定要顺着妙玉说,你有钱,这个杯子对你来说不算什么。然后赶紧踩刘姥姥,说她是“贫婆子”,说她不能“度日”了。因为妙玉生气的真正原因,就是贾母把她踩到刘姥姥之下了,所以这时候贾宝玉的当务之急,就是得把刘姥姥踩到妙玉以下,强调妙玉比她优越多了。当然这话不能直接说出来,得带出来。贾宝玉这句话在很关键的地方给了妙玉台阶。
贾宝玉的建议是“这个杯子你既然不要了,就给刘姥姥吧”。反正这个杯子妙玉也看不顺眼了,但是要是扔了又不好看,所以贾宝玉想了个辙,说你送给刘姥姥吧。送给刘姥姥,可以勉强解释为表示友好,虽然这个解释真的是非常勉强,但总还是可以遮掩过去的。
妙玉也不是给了台阶不下的人,她也接招儿。当然给台阶这事也得看脸,贾宝玉的脸当然没问题。我指的不是他的脸好看,是指的他的面子够。贾宝玉在贾府的一个日常工作就是“替老太太赔不是”,凭的也是他的地位够高。更重要的是,贾宝玉在妙玉这里的地位也的确是最高的,妙玉只给他一个人用了自己吃过茶的茶杯,说明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贾宝玉是妙玉最看重的人。所以妙玉就说:“这也罢了。”宝玉给她一个台阶下,那她也给宝玉一个台阶下。首先她同意宝玉的建议,不过是看在他的面子上。然后又找补一句:“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请注意“砸碎了”这个说法,是在这时候第一次提出来的,之前妙玉没有说过要砸茶杯。她就说让小丫鬟“别收了”,连“杯子脏了”,要“撂了”这样的话,都是贾宝玉先说出来的。妙玉一开始并没说要砸,她是在同意把杯子送给刘姥姥以后,才用假设句式找补了这么一句。
之所以不砸,不是因为这个杯子贵,而是因为这个杯子贱。贵贱的标准也不是以世俗的标准,而是以自己用没用过为标准。这又是妙玉在自高身份了。送给她可以,但是她还要把这个杯子的价值再贬一层,送给她不是送她礼物,而是等于把杯子砸了。这句话又卖给了贾宝玉一个人情,因为贾宝玉刚用妙玉用过的杯子吃过茶。妙玉这是又强调了一遍,她用自己用过的杯子给他吃茶,是很高的礼遇。而且这也是一句废话。妙玉可能拿自己吃过茶的杯子给贾母吗?不可能,只有贾宝玉有这个待遇。所以她这个假设就不成立,不可能出现“若我使过”这种情况,所以“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的情况根本不可能出现。当然贾宝玉没那么“二”,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揭穿她。
接着妙玉表示要把杯子给刘姥姥,又找补了一句:“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这杯子要送也不能是妙玉自己送给她的,只能是妙玉送给宝玉,他再送给刘姥姥。这个面子妙玉是给宝玉的,不是给刘姥姥的。
贾宝玉赶紧接着给台阶:“自然如此,你那里和他说话授受去,越发连你也脏了”,这个姿势还是拼命抬高妙玉,拼命踩刘姥姥。这个真不是歧视刘姥姥,这是因为妙玉刚才受了屈辱,在帮她挽回尊严。而且这时候贾母和刘姥姥都不在场,话说得重一点,她们也听不见,并没有因此受到伤害。你有时候看有的人说话怎么那么高冷,怎么那么踩别人,你得想到,有可能他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在找场子。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别人踩他可能比他现在踩别人的姿势要过分得多。
贾宝玉又说“我叫几个小幺儿来打几桶水洗地如何”,还是踩刘姥姥,抬高妙玉。而且这回加上了实际行动,是一个道歉的意思。道歉到最后,一定要给一个实际行动。你提一个实际的行动方案,你做什么来表示道歉,对方同意了,那么你只要把这件事做完,就代表对方原谅你了,这件事就算了了。如果不落实到实际行动上,这件事就永远也了不了。
这个面子,妙玉又接了,说:“这更好了,只是你嘱咐他们,抬了水只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别进门来。”在洁癖的方向上又往前作了一层。这就等于说,“我就是洁癖,没有别的,不是生老太太的气,你别多想”。这句话就说明,妙玉也在往回挽。妙玉说别让小幺儿进山门,表面上还是作,显得很高冷,一点不失身份。但实际上这是在减轻小幺儿的劳动,说“你们只要把水抬到山门底下,就算我原谅你们了,不用再给抬上来了,不用来这儿拖地了”。这也是又给了贾宝玉这边一个优惠。这样把解决方案落实到行动上,台阶就算下下来了。妙玉就把杯子给了贾宝玉了。然后贾宝玉把杯子悄悄给了贾母的小丫鬟,不让贾母看见,这件事就算抹过去了。
《红楼梦》里有各种各样的心计,但是这种心计不是斗争,尤其不是有些红学家想象的那种阶级斗争,而是我们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想着怎么坑人,也不是委曲求全,这里面有非常鲜明的性情,也含有满满的善意。
这种解决问题的风格不是《红楼梦》独有的,而是贯穿于我们这个民族的整个历史的。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文学作品、著名的事件,也都可以用《红楼梦》的方式,细细地读,细细地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