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中的牺牲感
关注很久的一位xhs学习博主生了孩子,评论区全是问,不母乳吗?为啥晚上让月嫂带不亲自陪睡?学什么学都不带孩子?特别窒息。似乎生育后,你就是奶瓶、保姆、育婴师,唯独不是自己。更不用说孩子长大过程中,遇到任何事第一反应是母亲的失职。这么沉重、被社会提倡的爱,真对吗?抛去不母乳是否就不健康的科学性,持续、牺牲式的付出,结果是什么?长大后妈宝的孩子,没有边界感插足小家庭的母亲。而且往往各有委屈。付出往往期待回报,生你养你那么大,牺牲那么多,容易吗?所以你要好好给我养老。
联想起最近大火的二舅文学,似乎苦难教育最被guo人认可,受尽委屈、隐忍、坚韧的小人物,被众人推崇。但很多事情的难度,难道不是人为的吗?本可轻盈一点的养育,变成沉重、一代代传递的镣铐;本可轻松就通过的考试,变成学习博主镜头里日复一日的埋头苦读。生活本就很苦了,为何还要人为加盐?加糖不好吗?气泡也行啊。
太沉重的爱是负担,最好的关系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对朋友,也对家人。必要的付出,少要求回报,注意边界,做好自己。做孩子的榜样,不是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