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 | 热浪来袭,小心血压会失控!
三伏/时节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今年三伏天的具体时间为:初伏:7月16日-7月25日 (10天);中伏:7月26日-8月14日 (20天);末伏:8月15日-8月24日 (10天)。

三伏天不止是一个需要避暑防晒的阶段,更是需要注意避病的时节,民间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
由于夏季气温高、空气湿度大、闷热潮湿,三伏天也成了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因此我们要多加关注血压的健康管理。今天,小编就带你了解一下,如何健康管理自己的血压!
01. 什么是三伏天?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所谓的“伏天儿”,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
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文言讲,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
暑邪在夏日里会逐渐的深伏于体内而不为人知。如暑邪不除,到了秋天,火邪克金,而伤肺气,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而患感冒、咳嗽、发热等疾病。
因此,黄帝内经明确指出要“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不要因怕出汗而躲在空调房里。冷饮不但消不了暑气,反而会伤了脾胃。在这个时节要注意增加营养,食物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少饮酒、少抽烟。另外,要做好心理调节,要静心、安神、戒躁、息怒。


02. 三伏天血压会不会升高?
说回正题,很多人关心“三伏天”里人的血压的问题,小编特地查了不少资料,今天和大家简单分享下。三伏天血压会不会升高?
三伏天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大家直观感受就是长期(大概40天)的高温天气。对血压有两种说法,有说不会升高,反而天热会降压;也有说三伏天要注意血压升高的。但其实两种都对,不过情况有所不同。

三伏天血压低通常与天气炎热等情况相关,高温环境下,人的血管会舒张,血压会下降,俗称的热胀冷缩有一定道理。甚至部分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后,还会出现低血压的情况。气温高,再加上人大量出汗失去盐分,效果与常见的降压药的原理类似,都是降低盐分和舒张血管压力,造成血容量降低,会有降压的效果。所以对于暑期而言,血压通常容易控制,此时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降压药物的适量增减。
而提醒人们三伏天要注意血压升高的也有道理。这个主要是要注意早晚两个时间段,还有出入空调房的时候。由于气温高,导致夜里睡眠不好,会让人的血压升高。而这种情况延续到早上起床,加之起床过程身体姿态的改变,会让血压剧烈波动,造成反勺型高血压状态。
所以高血压患者早上起床一定要舒缓,最好先躺床上稍微活动下再慢慢起床。
其实,高血压患者最重要的就是健康生活:第一位是控制饮食;第二是适量运动,最好能达到微微出汗的状态;第三是规律作息。
最后如果已经开始吃药了,那就好好吃药,听医生的话。

03. 三伏天如何养生

01.注意补水:一定要少量多次,不建议一次性大量饮水,这样会引起血容量突然升高,从而容易造成血压的升高。
02.控制饮食:日常生活中保持清淡饮食,并且控制食物的摄入量,避免过度油荤和饱胀,最好能适当进行阶段性的轻断食,长远来看对于调理肠胃、稳定血压,有非常好的积极作用。
03.良好作息:保持良好的睡眠,天热也要好好休息,充足的睡眠对于控制好血压,特别是舒张压是非常有益的。
04.切勿随便停药:夏天特别是三伏天,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在这个时候,更要遵医嘱控制好血压,血脂等,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相关风险。
高温炎热,人也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做出饮食上的调整。这40天时间,请少食冰镇的水、饮料和食物,会促使寒气入侵不能排出。但养生绝不能盲目进补,如果你不知道吃什么,请牢记这个原则:先清后补。
- 清,是指清除体内的湿邪之气,油腻,暑气等不好的东西。
- 补,是指补充流失的营养,补充外泄的阳气等等。
一年一度的伏天正是养生的好时候,养生是一件值得长期坚持的事,更应该从当下做起。记住,你的第一选择不是药物,而是通过自然疗法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