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手稿 | 傅抱石谈殷周以前的美术
至少在殷周时代,中国绘画已奠定了民族美术的基础。
——傅抱石


曾有学者说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研究美术史是傅抱石绘画的基石,其学术成就和绘画成就相辅相成。在《大师眼中的中国绘画变迁史 | 一个不应被淡忘的美术史家》一文里,我们曾介绍了这位20世纪最为杰出的中国画家之一——傅抱石,而这一次的《中国美术史·殷周以前之美术》也正是傅抱石美术史著述系列的其中一本。

第一章
工艺


本章通过从艺术的观点来观察原始人类所用的器具,证明人类的艺术活动在旧石器时代就已萌芽;而这石器、铜器、铁器三个阶段,又正表示着艺术活动演进的程序。
1 玉器玉是石头的一种。本小节介绍了玉器的制作与分类,其身被古人赋予的精神价值,也使它成为礼仪、到的与阶级的象征。 玉者,象君子之德,燥不轻,温不重,是以君子宝之。——《白虎通》
2 铜器铜的工艺在夏代就已有制作。本小节将铜器分为四大类,又选取常见器物进行了其形式、制度、地位等方面的说明,又介绍铜器的分期、花纹种类、鉴别等,可见铜器曾占据生活中多么重要的位置。


3 漆器、染织及雕刻本小节介绍了我国殷周时期漆的工艺、织物的起源以及雕刻的使用。


第二章
绘画
史皇与仓颉,皆古圣人也。仓颉造书,史皇制画,书与画非异道也,其初一致也。——宋濂《学士集》 在本章中,傅抱石作出了自己对于中国绘画起源问题的思考。他溯源了中国文字,考证了当时的图形、色彩,并得出结论,中国绘画起源的萌芽早于文字,且是伴着人类的艺术观念而起。他对它们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这种发展,自然是中华民族美术独立的发展。就遗物和史实看来,殷周时代的绘画,有雄浑的气魄、神秘的意匠和精练的技术;而在目的上,则为逐渐浓厚的鉴戒意识所支配。


第三章
文字与书法
本章探讨了中国文字与书法的起源。文字的产生,是人类的生活进展到语言图像都感觉不够应付的时候,逐渐适应着需要而肇始的。

1 甲骨文中国现存的最古文字,通常要推殷墟出土的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本小节介绍了殷墟出土甲骨文的五个分期:第一期雄伟;第二期谨饬;第三期颓靡;第四期劲峭;第五期严整。
2 金文金文是指铜器所铭刻的文字。本小节中,傅抱石讲解了金文由于材料和物理的自然变化所呈现出的特殊意境与审美趣味,整肃、朴厚、庄重,代表了民族精神的淳朴。
3 石文至今仍完整保存于北京且见之著录的石文为石鼓文。本小节中考证了石鼓的存在地迁变与保存的经过,傅抱石将它作为古代书法上的重要资证,并将其称为中国民族文化上的无上瑰宝。

4
玺印
玺印是中国特有的美术,人们常称它为“肇自三代”。本书的最后一小节明确了玺印的起源早于周代,且民间私印发达,印式、印材、印文生动而自由,令后人称奇。
/关于本书/
《殷周以前之美术》为《中国美术史》第一编,是讲义稿之“三代”部分的扩写,内容充实,论述详尽,尤其是广泛利用当时众多最新的考古学资料和文献史料以论证观点。本文现存手稿藏于南京博物院,傅抱石生前未予发表,《傅抱石美术文集》也未曾收录。
/关于著者/
傅抱石(1904—1965),号抱石斋主人,江西新余人。“金陵画派”代表画家。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从事中国美术史教学、研究工作;1949年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省国画院院长等职。擅画山水,一生倡导“笔墨当随时代”,中年创为“抱石皴”,笔致放逸,气势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雾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气魄雄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人物画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著有《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的研究》《石涛上人年谱》等。
/关于编者/
万新华,南京博物院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博物馆展览策划和中国绘画史研究,著有《傅抱石美术史学论稿》《傅抱石绘画研究(1949-1965)》《阅读傅抱石》等;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江苏省文艺大奖·文艺评论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