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张桂梅精神”,燃烧青春高举火把
由中国青年报社、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想集团联合发起的2022“美丽青年乡村教师”寻访活动正在进行中。“七一”前夕,记者采访了几名青年乡村教师,在他们心中,张桂梅校长如一盏明灯,点亮了大山里的希望之光。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句话来形容张桂梅毫不过分,张桂梅校长为教育事业燃尽自己的一生,用自己羸弱瘦小的身躯为大山中的女孩们搭建起了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让女孩们能够走出这座大山。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和张桂梅一样,放弃了在大城市就业的机会,选择到乡村任教。他们有的本就是乡村走出来的青年,有的也是城市长大的孩子。他们以张桂梅为榜样,兢兢业业关心着农村留守儿童,在教学中立足本职。相信他们可以做一个像张桂梅校长那样用真心动真情的人民教师。
守望乡村教育,人们看到的是他们年轻的心。石头的裂缝,老师授信的细纹,是阳光照过的间隙。我国的教育资源是不平均的,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而乡村教师就是介于他们之间,为生于泥泞的孩子提供向学之地,为乡村孩子走出大山,走出愚昧,在改变孩子们的命运时,也在改变孩子们的命运时,也在改变中国的命运——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一个人生来或许生于黄土,然而在日复一日对梦想的坚守,他仍然可以在黄土之中孕育头顶璀璨的星河。因为乡村教育的梦想应该高飞,星辰般璀璨,所以张桂梅的生命才不枯涩;而正是几十年如一日在云南大山中的坚守,勤勤恳恳,方成就了一个平凡的人民教师充满理想与大爱的一生。如果没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守,就没有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就没有上千名乡村女孩圆梦大学。当代的青年乡村教师更是以张桂梅校长为精神榜样,立志要做像她一样的党员教师,心系学生、致力教育、服务人民。
学生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在山沟沟里也能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看到美好的未来。乡村学校条件艰苦,这正是当代青年乡村教师坚守的价值和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