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零、写在前面
最近很喜欢说“锐评”这个词,感觉特别好玩。那就写个书评,锐评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其实在写之前,我想过书评是写《黄金时代》还是写《红拂夜奔》,这两本我都很喜欢。但是既然谈王小波,那就还是写《黄金时代》。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他的宠儿,确实比《红拂夜奔》精巧得多。而且小说不长一共三万来字,一个多小时就能读完。如果只推荐他的一本书的话,那毫无疑问是《黄金时代》。
去年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我刚来到现在的单位,又一次来到了上海。往前数,十八岁那年,读大学来到了上海;四年后读研离开了上海;研究生毕业后又来到了上海,体会了比996更辛苦的工作;再后来身心俱疲地裸辞离开了上海。去年刚来上海时无比地想家,也曾想过再一次逃离。那时心情不太好,自况《红拂夜奔》里的李靖,他也是逃离长安城来到洛阳城,但是却失去了再离开的勇气。想来李靖和我一样,都发现了长安也好洛阳也好,上海也好老家也罢,不管在哪里或者干什么工作,其实都差不多。一生漂泊无定的苏轼说“此心安处是吾乡”,心安定不下来,逃到哪儿都没用。
那时也曾想聊聊《红拂夜奔》,但是被告知王小波的书看不懂,于是作罢。
所以那就在此写下我的理解。
范松同志锐评:
我就是想装个逼吸引年轻漂亮的姑娘成为迷妹直呼松哥牛逼继而成为大V直引得6楼的同事请我喝咖啡:范老师,你一定要支持我们的工作呀。而那时我只会微微一笑,用略带谦逊而又微微装逼的语气说出范伟老师在《红高粱模特队》里的那句名台词:叫我小范就可以了。
一、技巧
小时候我们看童话,故事里英俊帅气的王子和美丽善良的公主会克服种种困难,最后总会迎来“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的结局。然后我们会慢慢长大,直到一个女孩哭着对你说,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事实上,不管是人还是什么,事物大抵会经过萌生、发展、高潮、衰落和灭亡,周而复始,一代一代生生不息。童话的叙事方法是简单地回避了后面的部分,讲到高潮便停止,给孩子们留下了一个美好的世界。可是后来呢?王子会不会变成谢顶秃肚、油腻猥琐的色大叔?公主会不会变成人老珠黄、翠消红减的黄脸婆?他们会不会面临七年止痒的倦怠?再后来,王子会不会是那个昏庸无度的国王,而原来的公主会不会是那个给下一个公主吃毒苹果的皇后?
《黄金时代》类似于童话,在读者阅读时间线的最后停留在陈清扬爱上王二的故事发展高潮上,但并没有回避后面凋零和败落的部分。一般的小说依照时间线叙事并串联起整个故事,而《黄》并未按故事时间线的推移进行叙事,初看会让人觉得有些散乱。事实上,《黄》与电影艺术中常用的剪辑手法类似,在整个故事时间线上进行闪回和拼接,依靠另一套逻辑将故事串联成线。
举例而言,《百年孤独》的开篇语便是这种技巧的典型。“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里雷亚诺· 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一句话中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态融在一句话中,小说作者作为小说内整个世界时空的主宰,人为地扭曲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线并通过另一套逻辑呈现给读者。
对于《黄金时代》而言,叙事的逻辑内核是爱情。
用王小波的话说,《黄》讲的是爱情故事。故事按时间线梳理,讲述了王二去云南插队遇见陈清扬并勾引她;然后他们跑到十五队后山、路过章平山、跑到刘大爹后山,一次外出从清平赶街回到刘大爹后山时,陈清扬屁股被王二打了两巴掌并彻底爱上王二;后回到农场出斗争差被人折腾,而后分开去了北京上海,二十年后再次相遇。故事从陈清扬与王二之间的爱情这条逻辑线来叙述,而作为爱情故事,陈清扬爱上王二这个事件无疑便是整个故事的高潮。故事以此高潮作为支点将故事时间轴折叠并重合进行穿插叙事,并用此高潮作为小说读者阅读时间线的最后并戛然而止。故事的每一部分无不围绕陈清扬与王二的爱情来叙述,并在读者阅读时间线的最后达到了高潮即陈清扬彻底爱上了王二。如此的叙事技巧使得故事并没有回避后续那些衰落的部分(即二人出斗争差被人折腾并最终分离)但同样达到了童话中最终停在高潮的效果。如果说童话的结尾给孩子们留下了美好的臆想,那么《黄金时代》的结尾也同样让人感叹,这就是黄金时代啊。
这种叙事技巧在王小波的很多小说中都有展现。例如,《红拂夜奔》的逻辑线就是“有趣”。但正如王小波本人所说,《黄金时代》是他的宠儿,整个叙事已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让人觉得就应该这么写,故事时间线的颠来倒去并不会感到叙述转折的生硬,而《红拂夜奔》相比就逊色了一些。《黄金时代》以陈清扬爱上了王二作为结尾,所以这是黄金时代;而《红拂夜奔》的结尾是强忍着绝望活在这世上,所以来到了《青铜时代》。可能人总是对自己的黄金时代格外偏爱和想念,所以《黄金时代》才是王小波的宠儿吧。
另外关于叙事技巧多说几句,《黄金时代》《红拂夜奔》也只是时间线的扭曲,《万寿寺》中对于不同空间的变换更是令人眼花缭乱晕头转向。我个人对这种有点先锋派的文学创作并不感兴趣,比如在王小波的推荐下也慕名去看了卡尔维诺、杜拉斯等人的著作,发现实在看不上劲。《黄金时代》是我目前能理解的极限。
关于此类技巧,王小波自己也有过说明。所以这一章就以他对其推崇的杜拉斯的《情人》的锐评结束。
王小波同志锐评(摘自王小波《用一生来学习艺术》):
【我认为这篇小说(杜拉斯的《情人》)的每一个段落都经过精心的安排:第一次读时,你会感到极大的震撼;但再带着挑剔的眼光重读几遍,就会发现没有一段的安排经不起推敲。从全书第一句“我已经老了”,给人带来无限的沧桑感开始,到结尾的一句“他说他爱她将一直爱到他死”,带来绝望的悲凉终,感情的变化都在准确的控制之下。叙事没有按时空的顺序展开,但有另一种逻辑作为线索,这种逻辑我把它叫做艺术——这种写法本身就是种无与伦比的创造。
我对这件事很有把握,是因为我也这样写过:把小说的文件调入电脑,反复调动每一个段落,假如原来的小说足够好的话,逐渐就能找到这种线索;花上比写原稿多三到五倍的时间就能得到一篇新小说,比旧的好得没法比。】
二、爱情
这一章说逻辑内核,也就是陈清扬和王二的爱情。
爱情要用最真实的态度对待,所以从陈清扬的视角来讨论。毕竟,陈清扬永远是最真实的那个,而王二只会装糊涂。(举例而言,小说中对于陈几乎都是“陈清扬说”,而到了王二就是大量的“我在材料里交代”——检讨材料里写的能是真心话吗)。
陈清扬一开始对王二,也就是没有上山之前,感情一直是友情。陈清扬明知道王二一通“伟大友谊”是假话,但她选择相信。此时陈清扬不认为那是爱情,而相信这是“朋友间的互相帮助”。这时的陈清扬甚至对王二没有一丝丝动心,甚至随时想扇他一个耳光。我认为,小说中后续描写了三次陈清扬的心动并最终爱上了王二,分别是在十五队后山上王二吻了她肚脐,在章风山上王二吻了她脚心,以及最后王二无心打了她屁股的两巴掌。这三次心动伴随着地点的迁移(地点都在山上,不同的山上),同时在时间线上是顺序推进,一步步地将陈清扬的感情与心动勾勒完整(所谓“感情的变化都在准确的控制之下”),最终两巴掌之后义无反顾地爱上王二,并完成对自我的救赎。
第一次心动:十五队后山上,在陈清扬睡觉时王二偷吻了她肚脐
在王二跑到十五队后山上后,很多人说王二不存在。但王二临走前告诉了陈清扬他去了哪里,这让陈清扬感到了信任。出于对“伟大友谊”的迷恋和按捺不住的好奇心,她终于扔下一切,上山去找王二。其实在这里,陈清扬的友谊里其实已经对王二有了一丝的爱意,比如到了十五队后山的第一天,陈清扬兴奋地说到“要给王二生一窝小崽子”。
这一段里写了王二在陈清扬睡觉时偷偷吻了她的肚脐,但是原文里王二依然在装糊涂:“我都忘了自己干了些什么了。我把这事说了出来,以为陈清扬一定不记得。”
然而这一段里陈清扬是怎么说的呢?
【可是她说,“记得记得!那会儿我醒了。你在我肚脐上亲了一下吧?好危险,差一点爱上你。”
陈清扬说,当时她刚好醒来,看见我那颗乱蓬蓬的头正在她肚子上,然后肚脐上轻柔的一触。那一刻她也不能自持。但是她还是假装睡着,看我还要干什么。可是我什么都没干,抬起头来往四下看看,就走开了。】
这一段的描述里,陈清扬还在用俏皮的话语(“生一窝小崽子”和“好危险,差一点爱上你”),而且仅描绘了陈清扬的行为(不能自持但还是假装睡着),没有深入到她的内心世界。在这里我认为陈清扬对王二已经有了一丝爱意而不仅仅是友谊(哪怕是“伟大友谊”),尽管没写她的内心世界,但我认为这是陈清扬的第一次心动。
另外忍不住说一句,“好危险,差一点爱上你”也太可爱了吧。
第二次心动:从十五队后山到刘大爹后山的路上,路过章平山
这一段不仅写了陈清扬的行为,也深入描绘了她的内心世界。
这一段里对陈清扬的行为描写是这样的:
【陈清扬平躺在草地上,两手摊开,抓着草。忽然她一晃头,用头发盖住了脸,然后哼了一声。】
【陈清扬猛烈地挣扎,流着眼泪,但是没有动手。】
【她就那么躺着不动,双手平摊,牙咬着下唇,一声不响。】
这一段里对陈清扬的心理描写是这样的:
【陈清扬说,那一回她躺在冷雨里,忽然觉得每一个毛孔都进了冷雨。她感到悲从中来,不可断绝。忽然间一股巨大的快感劈进来。冷雾,雨水,都沁进了她的身体。那时节她很想死去。她不能忍耐,想叫出来,但是看见了我她又不想叫出来。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男人能叫她肯当着他的面叫出来。她和任何人都格格不入。】
【她不想爱别人,任何人都不爱;尽管如此,我吻她脚心时,一股辛辣的感觉还是钻到她心里来。】
在这里我认为陈清扬已经对王二有了爱意,但仍然有一些犹豫。一方面她“想抱住我狂吻”,另一方面又说“她不想爱别人,任何人都不爱”。可能是不确定王二是否真的爱她而不想把自己完全交给他,也可能是心中的一直以来的执念未被打破(这方面后面人物分析再说),所以在这里,尽管还没彻底爱上王二,但我认为陈清扬对王二已经有了很大的爱意,否则吻她脚心时,为什么会有辛辣的感觉钻到她心里去呢?
第三次心动:在刘大爹后山,外出赶街从清平回后山时王二打了陈清扬屁股两巴掌
这一段里,王二无心的两巴掌让陈清扬终于确定了王二对她已经超过了友情,明白了这个男人已经爱上了自己。而她自己也因此放下了心中一直以来的执念,奋不顾身地爱上了王二。爱上王二这一段的行为和心里描写文字精准有力,而且十分精炼唯美,可谓添一分嫌肥,削一分厌瘦。所以这里就不多赘述,直接用这一段结尾这一章。
王小波同志锐评(摘自王小波《黄金时代》):
【陈清扬说她真实的罪孽,是指在清平山上。那时她被架在我的肩上,穿着紧裹住双腿的筒裙,头发低垂下去,直到我的腰际。天上白云匆匆,深山里只有我们两个人。我刚在她屁股上打了两下,打得非常之重,火烧火撩的感觉正在飘散。打过之后我就不管别的事,继续往山上攀登。】
【陈清扬说,那一刻她感到浑身无力,就瘫软下来,挂在我肩上。那一刻她觉得如春藤绕树,小鸟依人,她再也不想理会别的事,而且在那一瞬间把一切都遗忘。在那一瞬间她爱上了我,而且这件事永远不能改变。】
三、真实
这一章谈主题。
不管是《黄金时代》还是王小波出名的杂文等,我认为他所有的作品想表达的核心就那么几点:真实、自由。在《黄金时代》里,陈清扬便是真实的化身,而王二则是自由的化身。一般的主题讨论大多围绕自由展开,例如对时代的控诉与个人自由的压抑,包括那段最出圈的名言“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和“挨了锤的牛”,说这些的人太多了而且都说得很好,所以不再赘述。
这一章谈真实,也就是陈清扬。
在故事的开始,陈清扬作为高材生到云南插队的地方当医生,同时也落了寡。由于自己年轻漂亮,当地的男人都没病装病地来以看病为名行勾搭之实。但陈清扬用一个又一个的耳光把他们扇了回去,却也因此被人记恨,非说她是“破鞋”。而在某一天王二却是因为真的腰伤来了,而且看完病拔腿就走,让陈清扬燃起了对真实的希望,最终跑出来让王二证明她不是破鞋。
小说这里的描述很明白。“陈清扬说,她丝毫也不藐视破鞋。据她观察,破鞋都很善良,乐于助人,而且最不乐意让人失望。因此她对破鞋还有一点钦佩。问题不在于破鞋好不好,而在于她根本不是破鞋。”让陈清扬在意的并不是成为破鞋名声不好,而是她不是破鞋但所有人都说她是,她在意的是本身的真实。
在那个年代里,一个女人到处问自己是不是破鞋这件事,在女人们看来,这是非常羞耻的事,而且羞耻的并不是破鞋这件事本身,而是别人说你是破鞋和自己到处问是破鞋让自己名声不好这件事。(这里插一句,有人告诉我,“种族、阶级、性别、地域、外貌、职业、教育……如此种种,拥有特权的人是看不见它的”。所以为了男女平等,这里我要补充一句,这种羞耻程度差不多跟男人找女人问自己的鸡鸡是不是特别小一样。)
而在男人们看来,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过来找你想让你证明她不是破鞋,男人们一般心里不会想帮她证明她不是破鞋,而是想身体力行地帮她证明她是破鞋。王二如实地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于是才有了后面的事情。
小时候我们常常被教育,要有远大的理想,要有真善美的追求,长大了往往就不再提。实际上,真实的往往并不是完全善良和美好的。正如陈清扬所言,当她下定决心,心里怀着很多美好的想象来找王二时(描写这几段的连续的“陈清扬说”,文字十分优美,作者太偏爱她了),看到的却是正在“灵魂潮兴之时”王二的小和尚。“这就是所谓的真实。真实就是无法醒来。那一瞬间她终于明白了在世界上有些什么,下一瞬间她就下定了决心,走上前来,接受摧残,心里快乐异常。”
后面的事情便是如前所述,在和王二一起颠沛流离于三座山中,陈清扬渐渐爱上了王二。在这个过程中,陈清扬经历了“放声大哭从一个梦境进入另一个梦境”,她追求真实的梦幻,但发现梦幻中也有丑陋的东西,“简直不配出现在梦幻里”。最终的她和自己的和解,接受了一切,也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
王小波的作品中,对主题(真实和自由)的表现无不体现了最原始的生殖崇拜。在他的作品里,这便是最真实的指代。例如,真实和自由在男女身上具象化为高耸的乳房和直撅撅的阳具;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像霜打的茄子般耷拉和“锤煽”。这种最原始的崇拜,其实也表达了他作品中返璞归真的对真实和自由的向往。其实人类从原始到现在,某些东西一直没怎么变过。古代,儒家子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现在,青年男女说“唯有爱和美食不可辜负”。从古至今,人的欲望不就这么点事。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几千年前,“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几千年后,美艳如花,送你奶茶。时间横跨几千年,少年爱上少女的心情并不会有什么不同。
所以,如果是王小波,对于虚伪和真实,我猜他会如此锐评。
王小波同志锐评(我编的):
有的人虽然长得很帅,但是他可能是个签儿。
有的人虽然长得不行,但是他可能长得不行。
四、人物
(一)陈清扬
《黄金时代》中陈清扬在爱上王二之前,就像一个误入尘世的仙子,遗世而独立。她认为“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想明了这一点,一切都能泰然处之。”她无欲无求,人生哲学是人来到世上就是为了忍受痛苦,“她和任何人都格格不入”。这也是她的执念,“她不想爱别人,任何人都不爱”。
但在遇到王二后,陈清扬被王二“伟大友谊”的友情哄骗,心中有了一丝丝的幻想,开始想追求友情。正如她在去山上找王二时描述的,“那时节她渴望和外面的世界合为一体,溶化到天地中去。假如世界上只有她一个人,那实在是太寂寞了。”这时的陈清扬开始思凡,心里有了很多美好的想象。但当王二丑陋的东西劈头盖脸地闯入她想象中的梦幻中,她想起了小时在门槛上痛哭的时刻,从此接受了真实中包含的丑恶,并“把丑恶深深埋葬,心里快乐异常”。
再后来,在十五队后山、章平山、刘大爹后山上,陈清扬对王二的情感一步步递进,直到在王二无心的两巴掌之后,她终于放弃一切抵抗爱上了王二。这也就是为什么她说这是她最大的罪孽。那就是“她再也不想理会别的事,而且在那一瞬间把一切都遗忘”。此刻她已经不是那个下凡想要不理尘世的仙子,而成为了想要追求爱情享受爱情的人,心中“任何人都不爱”的执念被她轻轻地放下,为了爱情而不顾一切。
此后,陈清扬虽然和王二一起出斗争差、写交待材料、斗破鞋等等被人折腾,但每次她在这些过后都“性欲勃发”。因为她此时拥有了爱情,她知道you are here,there’s nothing I fear。
陈清扬从遗世独立的仙子,到想要追求友情,到最终收获爱情。如果说她认为遇到王二之前的人生就是不断失望和接受摧残,那么她在爱上王二后她认为的人生就是要在失望中追求偶尔的满足,那就是爱情。(不过话说回来,人都贪婪而无餍,快乐总是感觉很短暂,所以谁的人生不是“在失望中追求偶尔的满足”呢?)
这就是黄金时代。
而二十年后,陈清扬四十多与王二再见面时,小说回避了陈清扬变得如何“耷拉”(“并没有一塌糊涂”),只说了“从内衣到外衣,她都是一个香喷喷的LADY”。这让人不禁感叹,《黄金时代》真是王小波的宠儿,尤其是陈清扬,对她的描写真的无比温柔。因为王小波自己心里也知道,黄金时代过去,青铜时代是什么样子。
【有没有那么一朵玫瑰
永远不凋谢
永远骄傲和完美
永远不妥协】
王小波同志锐评(摘自王小波《青铜时代》中的《万寿寺》):
没有。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二)王二
在小说里,王二是自由的化身。如前所述,这里不详谈。
关于真实这方面,根据小说的描绘,王二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会把自己的心思暴露出来,但是你不会觉得他是一个虚伪的人。总之,王二是个装糊涂的高手。在王小波的小说中,女主往往都是最真实最有勇气的,而男主往往却都是混不吝,喜欢装糊涂。从陈清扬到红拂,从王二到李靖无不如此。但所谓装糊涂,也就是说,与最真实的陈清扬和虚伪的其他人相比,王二是有真实的一面的,但他宁愿装疯卖傻也不愿表现虚伪的一面。
而且,“王二,你一辈子学不了好,永远是个混蛋”。
所以,王二对于虚伪和真实,我猜他会如此锐评。
王二同志锐评(我编的):
我的很大,你忍一下?
Talk is cheap,show me the dick。
(三)其他
小说里除了陈清扬和王二以外,其他人刻画不多,而且更多地是以自私卑鄙的形象出现。王小波对于这些人只是表述了他们的行为。比如不是破鞋非说是破鞋而且还要斗一斗,比如逼他们无穷无尽地写露骨的交代材料,再比如陈清扬真的和王二好了又没人说了,更是在陈清扬交代彻底爱上王二的真实前面红耳赤。小说不像陈清扬那样真实坦诚地说出自己的心理,也不像装糊涂的王二皮里阳秋地微言大义,对于其他人小说中并未探究其心理。
就我看来,这些行为是想凌驾于别人之上来获得快感。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和《罪与罚》,地下室人在被人羞辱后转而去羞辱妓女丽莎,拉斯科尔尼科夫想要成为拿破仑这样的统治者从而定别人的生死悲欢,归根到底都是想得到权力,从而成为“不平凡的人”凌驾于“平凡的人”之上来满足自身的欲望。
回到小说中,拉良家下水、劝婊子从良本来就是很多人内心最深处隐秘的想法,所以小说中的人才会说不是破鞋的陈清扬是破鞋,而在陈清扬真正爱上王二后又放过了他们还逼他们结婚。究其心理,无非和看光辉耀世的盖世英雄被打碎了脊梁骨,变成鄙陋卑劣的断脊之犬一样,在无法获得权力的情况下,只好占据道德上的制高点从而高人一等,进而获得那种优越感。
陀思妥耶夫斯基同志锐评(摘自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
【我当时需要的是权力,权力,需要逢场作戏,需要痛哭流涕,需要你的屈辱和你的歇斯底里——我当时需要的正是这些!要知道,当时我自己也受不了了,因为我是个窝囊废,吓破了胆……因为当时我对你撒了谎,所以我恨你……你知道这三天来我最担心的是什么吗?我最担心的就是这个:当时我在你面前表演得像个了不起的英雄,可现在你会突然看到我穿着这件破睡衣,看到我是个叫花子,是个下三烂……一个曾是匡救世人的英雄豪杰,居然像只身上长毛的癞皮狗,扑向自己的用人,而那用人还嘲笑他!我永远不会原谅你,因为不久前你曾经看到我居然像个被羞辱的娘们似的,在你面前泣不成声,流泪不止……】
五、写在最后
虽然啰啰嗦嗦写了这么多,但是由于出身阶层的不同,注定和王小波在有些事上无法共鸣。比如人家能去人大和北大任教,而我只能去焦大当老师。人生而孤独且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人总会经历许多,有些情感你会了解但终究无法感同身受地理解。有人告诉你“马孔多在下雨”,你当然知道他在说什么,可还能怎么办,只能在长久的沉默后回一句“别犯傻了,八月下雨很正常”。
范松同志锐评:
王小波写文起个名叫王二,我写文难道要起个名叫范二吗,那我才是真的犯二了。
最后还是想说,虽然好久没写这种文章了,但是还是比我现在天天写的东西简单多了,有一种稀里哗啦噼里啪啦的顺畅感。平日里天天嬉皮笑脸,这些东西还能找谁说呢。写完以后感觉很爽。不过还是要说一句,虽然很爽,但是也很累。光是念这么多字就很费事了,遑论还得想着怎么写出来,实在是耗脑细胞。以后还是多看书少写字,要不发际线要到后脑勺了。
范松同志婉评:
6楼的老师不请我喝咖啡不要紧,4楼的老师不请我喝咖啡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