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亚狂想曲》:写给人生的旁白与世界的脚注
象牙塔里看世界
以法学的理性 以传媒的温度
作者:人间曙 | 审核:吹牛大王
校对:晏南亭 | 编辑:季凌
图源:网络侵删
前言
《波西米亚狂想曲》一片是一场对皇后乐队和那段如歌岁月的致敬盛宴,大篇幅围绕主唱弗雷迪的传奇一生展开,从希斯罗机场走到了“拯救生命”大型摇滚乐演唱会的舞台,从一名普通汗流浃背的搬运工到无数人追捧又有无数人诽议的知名乐队主唱。

梦想的无和有,乐队的破碎和重组,个人的迷惘和坚定,一切一切的人生故事,终化作一本待读的书。
有人为自己青春的辉煌流泪,有人为一代乐队的遗憾而惋惜,然而,当一个并不熟悉皇后乐队的人邂逅波西米亚狂想曲,他会看见什么?我的答案是:认知后的学会接纳。
面对音乐,毫无疑问,主唱弗雷迪是一个会找自己也会认同自己的人,清晰的自我认知和规划使他足够强大和坚定,早早就跳过了接纳的阶段,在创作的路上走一条自己的路,皇后乐队的路。
早期的弗雷迪,勇敢异常,他把异于常人的生理构造视作自己的骄傲。微笑乐队解散的时候是勇气下的自信使弗雷迪走到了乐队走到了其他人面前推荐自己。
他人质疑龅牙不应该是主唱标配的时候他坦然接受掩盖自己的落寞用一曲“I know what I am doing”去展示自己,一切的一切源于他不仅仅认知自己比别人多生四颗牙的事实,更是因为他无比清楚这让他口腔空间更大音域更广,其他人情不自禁合唱后留下的一句“I will consider your offer.”就是认知自己接纳自己后的最好证明。

即将成名的弗雷迪,清晰异常,他们深知自己的受众,也会去追求足以匹配的未来。仍然记得在电影开头就震惊我的一句话,“我们是四个格格不入的异类,做音乐给其他异类听”,同时,他们也提出“我们想要更多,因为我们是皇后乐队”,他们认知自己,是个不相同的一家人,他们接纳自己,学会欣赏并做成音乐。
皇后乐队为什么会如此成功,我想,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这样的异类,他们在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里总有那么一瞬希望时间是属于自己,希望自己能够躲在小小的乌托邦远离世俗和现实。
可能大家不如皇后乐队勇敢,没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去找自己,认知自己,接纳自己并顺从自己,皇后乐队是他们在理想平行世界的模样,所以追捧,所以喜爱。

后来的弗雷迪,是因为找到了自己而闪闪发光的。或许是坚持把融合多元素的《波西米亚狂想曲》不顾任何反对作为主打曲的骄傲瞬间,或许是他面对成千上万的全场合唱眼中含泪身上有光的瞬间。
整个皇后乐队都是这样的人,早早认知自己,所以接纳,所以创造,他们携手同行,他们是一家人,即使争吵,即使分歧,但只要你回头,创作就一直在,因为总有人知道自己一直会在,一直爱,一直思念。

面对现实,作为旁观者,或者说追溯者,也见证了弗雷迪对于自己的迷失,他的苦楚,他的和解,他的释怀。
但是一切的一切,我都从来不认为是他对自己认知的失误或者接纳的无能。
我更倾向于他是生活的勇士,在世俗眼光和个人心声中,选择后者的勇士,只是在对外坦诚的过程中曾摔过跤,却也使他在所谓出格的自我认知中走到了全场的欢呼,全家的欣慰和全世界的怀念。

关于弗雷迪性取向或者是后面患上艾滋的一切其实电影中处处是伏笔,从四个男人的乐队叫做queen的那一刻,从弗雷迪看上女式裤子经常男女装混穿的举动,这些是他对自己的诠释,是他对人生的真实旁白,是他写给世界的脚注。
所以我相信对于弗雷迪而言,不管是形象转变彻底过上同性恋生活的那天,还是和乐队其他成员吐露艾滋的那天,都不是痛苦,更不是惭悔,而是与现实对抗良久后做自己的欢愉和解脱,无疑,他真的很会认知自己,也很会接纳自己。

写在最后
认识自己然后接纳自己,其实是很难的一道人生命题。弗雷迪针对这一问题交给历史的这样一份答卷,甚至胜过了他的才华和作品,是他用尽一生去诠释的人性美好之最。
弗雷迪离世后,没有一个人说他不好,都是无限的尊重与敬仰,绵延的爱意和思念。
在大家的内心深处,在无法找自己的世俗障碍之下,弗雷迪是永远的英雄,永远的信仰,永远的安慰,和他的音乐一样,从未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