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中你的另一半能依靠一辈子吗
问你个问题,从现在到生命尽头,你能不能做到:
· 始终自我满意、元气满满
· 遇到问题,能够妥善解决
· 不会自我攻击,不会很丧
如果你自己都做不到,你觉得连独立靠自己活好这一生,都不确定........
然后,现在你打算找,除你自己之外的另一个人,担此重任,你觉得靠谱吗?你不害怕吗?
为什么我们希望找另一半依靠一辈子?
1.锚定希望
婚礼现场执子之手时,我们都会说出:无论贫穷疾病,彼此相守一生。
不管这个是仪式感,是作秀给台下看,还是那时你们非常认同,将其视为信仰。
这都体现了我们普遍的追求:寻求安全感。
毕竟生活多变,如果爱人稳固靠谱,那么风险可能就会减少很多。
2.保险心态
如果我们去掉自恋的标签,就会知道自身有限。
知不足,于是有所畏。
那么自身缺乏,不够的这一块儿,由谁来补充呢?
普遍答案是,自己精心挑选、认真磨合的另一半儿。
这就是为什么在择偶时,我们会把责任心、有担当放在第一位。
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即使能力弱一点,但当自身生病或者遭遇不幸时,至少还有一个健全、能扛得起事儿的人。
这不会让你的世界轰然倒塌,让你立刻陷入无助........
这就是一种保险心态。
3.一本万利
中国老话“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就是典型的一本万利的想法。
你想想,通过结婚这个简单的投资,绑定一个人,提供自己吃穿用住、安全感、情绪价值等等,是一件多么值的事情啊!
可真实的婚姻,真是如此吗?事实上很多人的婚姻,一旦两个人沟通不好、钱财不够多,打架、吵闹、离婚等,都很普遍。
而当你提出这个问题,其实已经对“依靠一个人过一生”产生了怀疑.......下面我们就来盘一盘,影响你们能否走到最后的因素。
影响你们走到最后的因素,有哪些?
第一种,心里认定+行为努力,最后结果确实就是能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张智霖和袁咏仪,他们根本不需要宣传宠妻人设。
(在浪姐三火爆时,阿Sa透露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段子,说张智霖数十年如一日给她介绍对象,并且是同一个对象。
这把他的专一,表现得淋漓尽致。
并且,张智霖和袁咏仪拍拖了很多年,彼此相互依偎。两人都很喜欢,彼此对待自己的方式,自然双方需求得以匹配。
第二种,心里渴望,但行为反复不相信,最后往往也不能
很多人内心存在冲突,比如说常见的焦虑型依恋,他总担心对方会离开自己,或者是劈腿找别人。
一旦两个人出问题,或者联系变少了,ta心里的怀疑就会放大........
尽管他非常渴望,这段关系不要产生危险,然而他控制不住,便在内心里产生了假想敌。
于是乎,行为上就开始质问、指责、猜测、跟踪、夺命连环call。
他的这些行为,只是其为解决当下恐慌,饥不择食的工具,根本不利于帮助实现与对方长相厮守的心愿。
所以,自然走不到最后。
第三种,不强行一定走到最后+行为配合得当,最后很可能走到一起
很多人结婚,并没有觉得,一定要与对方走到最后,因此在关系中能更真实做自己,不讨好,不自卑,反而越来越合适。
林徽因遇上金汝霖后,梁思成并没有大吵大闹,相反对林徽因说“如果你更爱对方的话,我可以退出........”
他并没有把“一定与林徽因走到最后”,当成一种执念,而后来两个人的婚姻,在彼此尊重、舒服的状态下走到了最后。
第四种,心里认为不能+行为不能,最终势必不能
这种关系下,两人之所以会在一起,仅仅是因为情绪上头。
闹得沸沸扬扬的杨槠策和余秀大抵就是这个样子:
余秀华渴望爱情,但她应该知道小自己14岁的健全人杨槠策,肯定有利所图。
你说她心里,相信对方靠得住吗,并不会!
所以,行为上面也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纯纯凭感觉、凭运气。
他们的分手,在某种情况下,是一种必然。
你属于,以上哪个类型呢?
不管你心里怎么想,怎么认定,但你的行为,给予你的最终结果,一定不偏不倚。
我们确实要好好挑选另一半,但决定你们能否走到最后的,不仅依靠对方,也依靠你对婚姻的认知、你的行为!